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回歸教育的價值


2013年,在我升上大四的暑假,同屆的朋友們有的正為研究所苦讀、有的著手準備出國留學、有的則為畢業後出入做打算的同時,我選擇了一條「不是只為自己的將來打算」的道路——成立LIS(Learning is Sharing)教學平台。透過網路多媒體的力量,我想找回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和學習最初的意義。

出生在低社經背景的家庭,所謂「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的想法,如:透過才藝班、先修班、探索營⋯⋯等課外活動,來為孩子建立學習優勢,在我所身處的家庭裡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還記得小六時老師曾問班上的同學:「現在你爸媽回家還能教你功課的請舉手」,那時候舉起手的同學屈指可數,或許小五、小六的課程沒有很難,但對於我的父母而言卻已是相當大的負擔。直到多年以後,為了查偏鄉學校的資料,我才發現原來我就讀的國小是偏鄉小學,想起當時二三十人的班上,能為國小生輔導作業的父母卻不在多數,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環境資源對教育的影響。

國二時,因為父親的工作而轉到台北的國中就讀,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第一次段考成績出來時,我從過去班上的前十名成了倒數十名,每次段考便不斷地重複著上課、考試與挫折,於是我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與自信,覺得自己總是在背一堆用不到的東西。我不懂為什麼同學可以跑得這麼快,而我在後面追得很辛苦;我不懂為什麼老師無法停下來等我,而我好不容易進步的成績總要被與考更高的比較;我不懂為什麼學習突然變得很可怕,於是我開始熱衷於許多「課外活動」變成一個好似不愛學習的小孩。國中時,我在班上養昆蟲、找各式大型器材做校慶佈置、參加環保義工隊⋯⋯等,同學總開玩笑說在我身上看到城鄉差距,那是我第二次體會到教育資源的落差。

原本預計要去念高商的我,因為基測猜對了幾題,讓我有市立高中可以念,同學們總以「黑馬」稱呼我,當時為了圖一個「不想被別人看不起的念頭」,高中三年我無時無刻不在努力讀書,終於在學測申請上了成功大學。從國小到大學,一連串的學習歷程,讓我對台灣的教育充滿了許多想法,我開始在臉書、餐桌上談論著現在教育所遇到的問題,接了許多家教、課輔志工,我發現教育的M型化,並未隨著我年齡的增長而改善,反而是隨著經濟的成長逐漸加劇。教育資源的金錢化,讓我們曾以為公平的教育逐漸地邁向世襲,而我們所不希望出現的考試導向、填鴨教育,在現今這個環境裡依然不斷的重演,我們不在乎學生是不是想學,只在乎分數高不高,以前讓我逃避學習的原因,也不斷地重複上演在現今的教育環境下。

大三時,我開始用我認為對的方式把這些知識教給孩子,我不在乎我進度教不教得完,我只在乎孩子想不想學。家教時,我試著用手邊可用的資源讓學生動手操作。逐漸地,我開始明白,需要我改變的不只是面前的這些孩子,而是整個教育環境。我堅信教育是件公平的事情,不應該用金錢去衡量,於是,我開始尋找夥伴成立LIS教學平台,我們重寫台灣的中小學教材,從引發學生學習動機為出發點,開始著手錄製教學影片,透過網路免費的把我們所擁有的知識送到孩子手上。當孩子踏進網路的世界,LIS能夠給孩子的不在只是黑板而是整個宇宙、整個世界,要讓孩子知道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認識你周遭的世界,透過網路也能帶給孩子更多的視野、更客製化的學習歷程。

我想找回的,是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和學習最初的意義:教育是克服資源落差後的實質公平,學習是有趣且能夠貼近生活的。我想長長的教育歷程中,我們有能力讓孩子討厭學習,一定也有能力讓孩子喜歡學習,只是我們願不願意做而已!




作者:嚴天浩

LIS教學平台發起人
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103級

喜愛嘗試未知、大膽冒險、挑戰自我,堅信著只要把想法和言語化為行動,就有機會能改變世界,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的困難,把遇到的挫折、壓力,化為自己成長和前進的力量,相信著每一個人的堅持,都可能成為改變社會的原動力。
Tags :
分享至 Google Plus 分享至 Line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