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大數據怎麼做?] 雲深創新不挖礦,改賣鏟子


當大家都只看到大數據礦坑中的黃金,人人搶著當礦工淘金,雲深創新卻發現了礦工手中的鏟子雖然看似不起眼,卻是樁穩賺不賠的生意,於是三個軟體程式大賽冠軍就這樣湊在一起開始做起鏟子
當人們提起大數據的應用案例時,動輒就是一連串響叮噹的大企業名號,彷彿大數據是大企業才玩得起的遊戲,與新創無關。但其實以大數據為題材的新創企業,在這3年來越來越多,以《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年初發布備受投資者看好的10家新創為例,其中與大數據相關的至少就有6家。另外,線上創投融資平台AngelList上的大數據新創也有2,400多家,讓新創公司因此有了大展身手的空間。
(圖說:雲深創新團隊認為,不要再去參加創業比賽,去找你的客戶,重要的不是資金,而是獲利,捲起袖子傾聽客戶聲音吧!圖片來源:蔡仁譯攝影)

捲起袖子救救台灣軟體業

回到台灣,由於政府長期重硬輕軟,導致台灣的軟體產業鏈比起硬體產業相對弱勢許多,處理大數據所需的作業系統和平台幾乎都來自國外。看到台灣軟體產業積弱不振,雲深創新執行長彭念劬在2011年和聖洋科技創辦人邱繼弘等兩位夥伴,一同創辦雲深創新,推出大數據搜尋引擎,希望貢獻一己之力,讓台灣的軟體產業鏈更加完善。
談及創業動機,彭念劬說,除了看好大數據題材之外,更因為國內一位軟體公司大佬對他說了一句話:「你們這些人都不出來做軟體,台灣的軟體業不會有起色。」這位大佬後來成了雲深創新的天使投資人,提供1千萬元給彭念劬等人當做創業基金。而這位天使口中的「你們這些人」,其實各個來頭不小,包含彭念劬在內,雲深創新的三名共同創辦人分別都是不同屆的趨勢科技網路軟體百萬程式競賽冠軍,具有深厚的資料分析背景。資金、人才都到位,再加上想要改變台灣軟體業生態,雲深創新就這樣誕生了。
雲深創新的核心產品是「大數據推薦引擎」,推薦引擎看似沒什麼了不起,各大網站都有,但雲深創新選擇切入利基市場,專做國外大公司無法兼顧的客製化推薦以及中文語意分析,鎖定中小企業客群。
「中文分析難度高,『中華大敗南韓』到底是贏還是輸?中文有別人無法跨越的門檻,我們不可能做沒有人做過的東西,我們做人家比較少注意的部分。」彭念劬說。瞄準利基市場,將自己定位為軟體上游服務商,默默隱身在企業背後提供軍火,雲深創新的策略非常清楚:當礦工手中的鏟子,不當礦工。

不當礦工,賣鏟子!

大數據最吸引人的就是埋藏在數據礦坑中的黃金,人人莫不搶著當挖掘黃金的數據礦工,好大賺一筆。但雲深不當礦工,只想要製造出好用的鏟子,因為彭念劬認為,穩賺不賠的只有賣鏟子的人。「有些矽谷創投跟我們談過,他說我們雲深現在做的事,就像是挖礦車在幫別人挖金礦,但你自己為什麼不想挖金礦?可是總要有人做挖礦車,工具才是真的收得到錢。」彭念劬說。
而雲深創新的鏟子也確實帶來商機,創立3年來已累積逾30家客戶,客戶產業別遍及電商、內容網站和線上廣告,其中又以內容網站和電商最多,占8成。中華電信的HiNet新聞社群就採用雲深創新的推薦引擎系統,由於雲深創新的推薦引擎不只考慮新聞關鍵字,更含括整篇文章的脈絡,因此能精準推薦相關新聞給使用者,當使用者在搜尋欄打入關鍵字後,會出現關鍵字樹狀圖,秀出每個關鍵字之間的脈絡。
HiNet新聞社群在採用雲深創新的推薦引擎系統之後,黏著度增加了20%,每位使用者閱讀的文章數從5篇提升到7篇。而且使用者點擊的文章數量越多,停留時間越久,累積的數據量越多,推薦機制就越準確。
談起大數據創業,彭念劬認為「門檻其實不高」,大數據只是個新名詞,但背後的資料處理技術跟以前相去不遠,只是處理資料的數量變大和種類變多而已。而新創團隊除了找到利基市場之外,還必須要找到商業模式,不捲起袖子去了解市場需求,就算風光融資也沒有用。
Tips
1.創辦團隊皆有深厚資料分析基礎。
2.捲起袖子做再說!先培養市場嗅覺。
3.切入利基市場,專做中文語意分析。
雲深創新
成立時間: 2012年
執行長:彭念劬
年營業額: 700萬元台幣
團隊成員: 5人
文章出處:數位時代


Tags :
分享至 Google Plus 分享至 Line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