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氣候正義》計畫-兩年歷程與心得

拜訪我國合會甘比亞技術團技師孫振華先生。
多數人覺得氣候變遷議題太廣、離自己很遠,而且總覺得那是政府的事、是聯合國的事,學生又怎可能做些什麼?

但我心想,身為一個研究生,我就沒辦法為此做出貢獻嗎?難道只是不斷背負研究助理的職責埋頭行政、為了文憑而「跟著做」?

反問自己,我的初衷呢?

我從小就喜歡大自然,成立屏中生態館、製作生態球實驗,長大後最關心的就是氣候變遷,從《不願面對的真相》、《正負2C》,到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遠赴聯合國COP的消息,看到加拿大12歲的鈴木、德國12歲的菲利斯,為什麼他們可以,我卻無能為力?

歷程

2012年底,誕生了《氣候正義》計畫,我要親自去看、去想、去探索,利用研究生涯提出見解、發展解決方案,過程中不斷的思考,這可用在台灣?這可用在低度開發國家?

現已實踐了2013年的「甘比亞氣候變遷考察」、「荷蘭漂浮城市考察」,以及2014年的「新加坡花園城市考察」,返台後擔任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氣候難民專題》的特約編輯,邀集關注氣候議題的各領域青年,共同發表十篇科普文章,並於2015年初完成《低碳漂浮城市相關技術規劃流程之發展與應用》、《界定跨科際第九章:最低度開發國家的氣候變遷調適因應》兩項學術著作。並在「IOHInnovation Open House」錄製了《七年學思體驗之旅》,同時受到Cheers《敢夢、敢做、敢不同》報導與中央廣播電台、財訊雜誌的訪問。

筆者與甘比亞朋友尤努沙(Yunusa)合影,位於甘比亞Kololi。
 分享

曾將旅途心得發表於環境資訊中心、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台北科技大學校刊、世界公民文化協會,並在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綠能抗暖化協會等單位演講分享,也很榮幸能受邀回母校屏東高中、台北科技大學、暨南大學、成功大學分享探險與實踐等跨出舒適圈的話題;時值臺甘斷交之際,於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解析甘比亞》與嚴震生教授同台,使我能有機會從學術的角度看待難解的外交議題,而我則分享在當地的見聞與文化差異。

當我開始有能力分享給更多人時,我真的很高興,不同的媒介、不同的單位、不同的題目,只要聽眾或讀者能有一點迴響,我就覺得非常值得,深感努力過程充滿了意義!

拜訪Waterstudio.NL創辦人歐道斯,位於荷蘭海牙。
結語

無形價值勝過有形價值,對緣分的珍惜,對於生病、挫折等生命經驗的感謝;在甘比亞內陸,看到水蒸氣的感動;看到荷蘭人稱讚自己的媒體,我也很感動;見識新加坡有世界最大的浮動體育場,我更感動。

偶爾會問自己:台灣在哪裡?」雖然名為《氣候正義》,但走過每一個角落,不要小看城市對垃圾桶的用心、公共座椅的設計、綠化的落實,以及國家、文化之間極大的差異。

最後,台灣沒有理由小看氣候變遷,面對此議題,我國需要勇敢的創新、大膽的實踐、重視自然特性的工程思維,方有可能創造更加可持續發展、更讓他國驚豔的島嶼國度。

作者-蔡宗翰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整合研究所工學碩士/《氣候正義》計畫探險家)

《氣候正義》計畫主要包含三項海外考察以及返台研究與發表,海外考察包括2013年的「甘比亞氣候變遷考察」、「荷蘭漂浮城市考察」,以及2014年的「新加坡花園城市考察」。
---------------------------------------------------------------------------------
  
延伸參考
l   《敢夢、敢做、敢不同》,【Cheers:最佳研究所指南 2015】,第45頁 (2014/9
l   〈最低度開發國家的氣候變遷調適因應〉,《界定跨科際》,台北:教育部,第259-300頁,(2015/4/1)
l   《走訪低度開發國家,思考氣候難民未來》http//goo.gl/JO4hEz 2013/12/02
l   《小而優的綠色國度新加坡》,【環境資訊中心】http//goo.gl/fh7ads 2014/12/04
l   《氣候正義系列-甘比亞,砂土》,【台灣青年氣候聯盟】http//goo.gl/gP4aKG 2013/08/18
l   2013氣候正義計畫 X 甘比亞內陸探險家》,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2013CJP

l   《七年學思體驗之旅》,【IOH Innovation Open Househttp//goo.gl/QXPGgw 2014/10/20
Tags :
分享至 Google Plus 分享至 Line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