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探索發展與保存的平衡點:彰化哩賀X鹿港小鎮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即使家鄉不是歌詞中描述的鹿港小鎮,任誰都會隨口的哼上兩句。

鹿港不僅僅是大家所熟悉擁有天后宮、龍山寺的古蹟之城,一棟一棟的老厝背後都埋藏著漸漸被大家遺忘的城市回憶。


今年(104)3月鹿港「黃慶源」商行遭到拆除,地方年輕人與耆老大力奔走希望保留商行後棟的「金銀廳」。青年團本著關心聯絡了先前參加活動認識的在地文史工作者鄭武郎老師,老師感嘆的簡單介紹了「金銀廳」的背景。

「金銀廳」於1935年興建,是「黃慶源」老闆的兒子替母親祝壽而建,由著名的木雕大師李松林花費了十個月打造,裝潢兼具漢、洋、和三種風格,使用金、銀為主色調,兩面有機關可反轉使用,金色面主要是供予重大慶典使用;銀面則是用於必較莊嚴肅穆的殯葬儀式時。

廟宇文化不僅僅是人民信仰的中心,更是藝術的殿堂,露天的博物館

鄭武郎老師接著細談到鹿港文化保存的問題,大家對於鹿港的印象都侷限於龍山寺、天后宮、文開書院、摸乳巷等,走走停停看看但對於這些重要文物古蹟卻不甚了解;這些一磚一瓦都是老匠師們精心雕刻出的工藝品,壁雕上細緻的雕工外,也還隱藏著假借、諧音等博大精深的文學造詣,可惜現代人卻慢慢地遺忘了這些老祖宗想傳達給後世的重要訊息。


觀光帶動商機,老厝一棟一棟拆

遊客探索的路線大多離天后宮不會太遠,離開天后宮後沿著中山路走,中山路上大多是古早味的古厝,但一樓多為經營商業用途,肉包店、飲料店、各式伴手禮充斥著外地來的遊客,這些觀光財帶給了鹿港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

近年來有些地主認為成本不符,將老厝改裝成餐廳,甚至整棟拆掉另規劃成商業大樓;前幾次陪著鄭武郎老師走過這些斷壁殘垣的空地,老師都會駐足審視但卻不再講解,他的眼神中表達的是不捨與無奈,在兼顧經濟發展於文化保存的這個議題上,他也找不到解答。


一間厝、一條街都有個歷久彌新的故事

跟著鄭武郎老師遊鹿港最大的樂趣,莫過於跟著老師快速的步伐穿梭在大大小小的巷弄古道,訪視一棟又一棟的古老宅院;老師不斷的透過眼前的街景建築物跟我們概述整個鹿港的發展史,從這家可能以前是大商行、那戶以前是家庭代工場、到站立的腳底下這條路以前是運輸水道等,生動的解說進入腦海後,總是不斷浮出畫面感。

鄭武郎老師說,近年來他不再單純的只介紹古蹟了,他想帶著更多的年輕人從過去的歷史背景了解我們文化根源的過去,但千萬不要侷限在古早思維,反應更進一步把握當下,才能做有效的未來規劃。
Tags :
分享至 Google Plus 分享至 Line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