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關注藻礁‧守護生態》---觀音藻礁健行後記



【桃園觀音海岸的藻礁是以無節珊瑚藻類(紅藻門)為主,經由鈣化作用沉積碳酸鈣所建造之礁體,是全台灣面積最大的藻礁地形,目前正遭受經濟開發的破壞危機。這裡的藻礁發育至少有數千年之久,不但在生態系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發育過程是台灣西部海岸變遷的證據之一,在演化史上亦有其意義,應予重視並加以保存。】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摘要


我們為何要關注生態?正因為生態系乃是人類生存與延續的居所。

  
每一物種的生成、演化與絕種,都會對人類的生活方式、既有的文明、生存空間產一定程度的影響。若我們對於一物種的族群持漠然冷感的態度,將是人類對於自己生為地球公民的「失職」。對於生態,在全人類範圍內已產生了一種共識、一種「歷史的經驗」即:「我們確實有使用權,卻沒有擁有權。」

這不是為人類本身的「脆弱」與「有限性」的「悲觀式真理」背書,而是一項十分中立,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公平」,一種生態系對全體物種的公平。這個概念,似乎是已經不需證自明,一次次的自然災害與生態危機本身就揭示這個真理。


我們儘可能地使用生態系與地球的一切資源,按照「生態的公平概念」,我們就有義務維護一切生態系所需要的生物鍊的平衡,不然,危及到人類的威脅是遲早的事…。就在我們的家鄉───桃園,在觀音區海岸的藻礁群,正逐漸因為受到經濟開發的影響,漸漸的減少了。


首先,觀音的藻礁已發育了千年之久,分佈在桃園海岸藻礁是以無節珊瑚藻類的造礁生物所形成,這種生物每次生長後都會留下石灰質等物質逐步積累而形成藻礁。珊瑚蟲的多寡與它們形成的珊瑚礁的分布面積大小,可以判別此海域或海岸的整體生態系穩定是否能維持。而人為的過度干預與工業廢水排放則會造成礁類減少。

  
然而「藻礁」與「珊瑚礁」又有什麼區別呢?

【紅藻門的珊瑚藻、綠藻門的仙掌藻等,同樣以類似的原理,將海水中游離的鈣固定,在生長過後留下石灰質來造礁,這些可留下石灰質的藻,泛稱石灰藻(calcareous algae)。換言之,珊瑚礁主要是由動物造礁,是骨骼所累積,速率較快;藻礁主要是植物造礁,每年一層一層慢慢長,累積速率很慢。】



──摘錄於劉靜榆《揭開藻礁的神秘面紗》

藻礁的形成速度比珊瑚蟲等聚落形態生物的造礁速度慢,約需千年之久,平均二十年也還長不到幾公分。藻礁、礁類、珊瑚蟲,這些能維持沿海與近海河口的生態系與食物鍊的重要環節,倘若不斷的縮小或終至絕跡,整個沿海的生態系將會瀕臨崩潰。生態系與食物鍊的概念是一種整體的、相互的、動態平衡的概念。




藻礁對於沿海生態系的維持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特別是藻礁內部孔隙多,可棲藏多種生物,在藻礁四周的水域,也是海洋生物生息繁衍的重要棲地。根據台大海洋研究所戴昌鳳教授團隊的研究顯示,桃園藻礁約是在7500年前開始逐漸生長,它對於台灣地層、地質、氣候變遷等變化,有著值得細探深索的密碼。

能維護沿海藻礁生態的一種策略,就是催生「桃園藻礁自然保留區」。對於當地的觀光發展,如:綠色休閒產業,也可收雙重功效。人文與自然同時並進,對於當地的經濟效益當然也是莫大的助益。「關注藻礁‧守護生態」是一種「人」對於「自然生態」最基本的義務,而不僅僅是關懷。

------------------------------------------------------------
作者筆名:伊平

關心公共議題﹝尤其是生活方面﹞、觀察社會中各種生活現象,希望能用文章傳不同族群、社會問題的聲音,喚起社會對這些議題的觀注。



Tags :
分享至 Google Plus 分享至 Line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