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聯合報成立新媒體部,挖掘全新可能性

2008年是聯合報集團啟動數位轉型計畫元年,8年過去了,udn堪稱是目前國內營收來源最多樣的平面媒體。圖片來源:蔡仁譯攝影

聘請大數據工程師、開發養生和玩樂App,又賣東西和辦活動,乍看之下,很難想像這是在形容台灣四大報之一的《聯合報》。身為國內媒體1.0代表,《聯合報》如何轉型?
你知道連勝文的臉書粉絲團留言數,在所有國內政治人物中僅次於馬英九嗎?你知道台灣哪家媒體網站在對岸最常被封鎖嗎?答案是雅虎奇摩新聞和中央社,《商業周刊》和三立則是最少被封鎖的。這些令人忍不住想點進去一探究竟的新聞,吸睛又有趣地將數據呈現出來,通通出自《聯合報》新媒體部之手。
《聯合報》創辦於1951年,走過一甲子的歲月,向來被視為較為右派及保守的媒體。但過去這一年陸續推出許多活潑的視覺新聞專題,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這些新聞不僅題材別出心裁,與《聯合報》一直以來的嚴肅風格大相逕庭,表現手法也更貼近數位語言,如「數據細說228」中,就以人形圖案排列,表現228事件中受害人數有多驚人,推出至今已有近兩萬個分享數。新媒體部副總經理官振萱坦言,一開始訂定的目標是5千,沒想到最後大受歡迎,超乎原先預期的四倍。

報紙也需要大數據工程師?

視覺化新聞其實不是新玩意兒,國內外各大媒體都積極嘗試用圖像在數位載具上把故事說清楚,讓讀者更容易接受,但像《聯合報》新媒體部一樣能夠系統化量產的卻不多。這個去年成立的部門,就像是《聯合報》內部的孵化器,嘗試用最新穎大膽的手法再製《聯合報》集團的內容,除了大數據視覺新聞,還負責開發行動產品,所有嘗試都是為了在這波傳統媒體轉型潮中,挖掘全新的可能性。為此,《聯合報》甚至還招募創報有史以來首見的兩名「大數據工程師」。報紙也需要大數據科學家嗎?這在10年前也許難以想見,但對近年來亟欲轉型的《聯合報》而言,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航空母艦的時代過去了,以前可以靠一、兩艘航母撐起整個體系,靠發行和廣告就可以,但現在是艦隊時代,你要有10幾、20個商業模式,彼此支援。」談起《聯合報》集團的數位媒體轉型策略,聯合線上總經理李彥甫如此形容。
新媒體部只是《聯合報》艦隊當中的一艘船,定位就像是媒體實驗室,與各部門協作開發新產品,獲利模式尚不明顯。而負責供給這艘小船燃料的,則是《聯合報》其他近年來越趨多元化的各事業體。《聯合報》很早就體認到網路媒體和閱聽習慣轉變將帶來的衝擊,2008年就開始制定數位轉型計畫,8年過去了,有些新興事業體開始開枝散葉,讓《聯合報》更有餘裕去大膽嘗試,試圖回答「傳統媒體要如何轉型?」這個大哉問。
整體而言,《聯合報》集團的數位轉型策略可以分成內部和外部兩個層面來看,但若一言以蔽之,這是一條從「媒體全(部都有)」進化到「全媒體」的道路。李彥甫指出,《聯合報》因應數位時代的中心思想就是:「行動優先,社群驅動。」

幫編輯部裝數位心臟

首先就內部而言,《聯合報》先是在去年1月成立新媒體部,又於今年1月成立數位製作人中心,這個部門隸屬於《聯合報》內極度核心的編輯部。同時身兼數位製作人中心總監的官振萱說:「這就好像幫編輯部裝了一顆數位心臟一樣。」
數位製作人中心打破以往編輯台的分工模式,若用餐廳廚房來形容,以前編輯台就像是點菜和炒菜的人,負責指使記者買菜回來,炒好菜之後再由編輯台決定出菜順序,最後大功告成刊登。但現在數位製作人中心取代了編輯台,他們從產品數據和讀者反饋,判斷市場對什麼樣的新聞接受度比較高,再回頭過來跟記者點菜。而且這個採買清單會隨著產品數據不時變動,取代以前依靠總編輯個人經驗,判斷熱門新聞的分工模式。
數位製作人就像是產品經理,他們必須了解記者跑線生態,具有敏銳的新聞鼻,還得要嫻熟數位產品數據報告和網路意見氣候。出人意表的,這個看似用來取代總編輯地位的部門,最初其實是由《聯合報》總編輯游美月提出的,官振萱轉述游美月的說法:「以後數位製作人中心就是編輯部,編輯部就是數位製作人中心,沒有什麼你們我們。」說明了數位製作人中心在編輯部的核心戰略地位。
在內容團隊編制之外,《聯合報》近年來也積極發展udn買東西udn售票網這兩塊含金量極高的事業體。udn買東西雖然尚未開始獲利,但已躋身為全台前五大電商平台,而策展活動一直以來更是《聯合報》集團中火力極為強大的一艘戰艦。2010年,《聯合報》集團來自報紙和非報紙的收入占比是7:3,但現在已經來到51:49,將近一比一的比例,正說明《聯合報》如何透過其他事業體彌補報紙逐年衰退的營收。

一次網羅菁英與普羅大眾

而就外部直接面向讀者端而言,《聯合報》則是祭出同時網羅菁英與大眾的雙頭馬車策略和多元行動產品應戰。例如udn新聞網去年推出的「鳴人堂」專欄,與60多位專欄寫手合作,每天固定產出兩到三篇深度評論文章,廣受網友好評。4月中又推出「相對論」網站,針對一個重大公共議題找兩名專家學者進行三回合交叉詰辯,最後再由《聯合報》主筆做總結,鎖定關心公共議題,較能接受長文的菁英讀者群。而在一般讀者方面,《聯合報》也推出提供輕鬆有趣生活時事的「Oops」網站和「追星圖擊隊」。
李彥甫表示,相較於新媒體,《聯合報》向來比較缺乏迎合媒體市場上光譜兩端讀者的內容,要輕鬆不夠輕鬆,要嚴肅不夠嚴肅,而從鳴人堂到Oops,就是為了一次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去哪鵝」「好食在」兩款App也是《聯合報》的全新嘗試。
從裡到外,從大數據到App,《聯合報》龐大的艦隊正努力在數位大洋上,握緊羅盤駛向下一個甲子,希冀成為媒體1.0的轉型典範。
聯合報的轉型之路
1999:成立聯合新聞網
2000:成立聯合線上股份有限公司
2001:聯合知識庫上線
2006:聯合線上掛牌上市
2008:推出聯合影音新聞網/成立聯合報系金傳媒集團,負責策展業務
2011:udn買東西網站上線,2014年營收上看22.5億元
2013/08:推出udn tv
2014/01:成立新媒體部
2014/11:宣布投資「食我部落」平台服務
2014/12:推出「去哪鵝」App,至今約有7萬下載量
2015/01:成立編輯部數位製作人中心
2015/04:推出「相對論」公共政策辯論平台/推出「好食在」App
文章出處:數位時代》雜誌第252期

Tags :
分享至 Google Plus 分享至 Line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