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用旅行找回最初的自己


前一陣子有個女生辭掉了一份自稱薪水還不錯的穩定工作,開啟了長達一年的Gap year。並且將他的經歷寫成了日記,發表在社群網站中,最後被網友轉進了ptt版,引起了正反兩面關於性別、經濟和社會壓力的論戰。

當然,我們無意繼續去攪和這個戰場,我們要談的是Gap year這件事。

什麼是Gap year

Gap year在國外已經風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所謂的Gap year是在學生上大學前或是在完成學位之前,給自己的一段長時間的假期(甚至長達一年的時間),所以也可以被稱為休假年(sabbatical year)。

在這段時間裡面,學生可以去做志工、旅行、學習語言、運動或是更多他們有興趣的事物。從規劃自己的Gap year以及與人的互動當中,Gap year有時候是能夠讓學生更多去學會獨立和對自己的生活負責的一種方式。

從台灣出發吧!

近幾年來,台灣也開始吹起Gap year的風潮。主要是大學畢業後進職場前的學生,或是進了職場後一段時間後離職的族群居多。

有些人選擇打工換宿,用自己的雙腳去看遍台灣這片土地;或是出國去遊學打工,選擇一個城市走到下一個城市去體會陌生的生活、感受前所未有的景緻,再用自己的勞力去賺取足夠的旅費繼續自己下一段旅行,也可能是在職場上遇到了瓶頸或是發掘到自己另一面的興趣,決定出國再投入進語言或專業領域的學習裡,也是不無可能。

對大學剛畢業的學生來說,Gap year這件事掙扎程度沒有比社會人士來的高。

學生帶著滿腔的熱情去探索這個世界,找尋自己不同的面向,或許能更堅定自己夢想、也或許突然發現另一條路。無論如何,都是一張空白的白紙盡情的揮灑色彩,回到台灣之後在履歷上能夠說出跟別人不同的經驗,多多少少都是替自己加分。
   
但對於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的上班族來說,這就很令人感到掙扎了。

我們都曾經有差不多的經驗,看著這個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想放棄卻又捨不得,想著下一次升職、年後加薪或是已經沒有的工作熱情,但是對未來卻也感到迷茫。

這些現實折服了我們的夢想,我們的眼界越來越小,對生活感到乏味,忘記了剛踏出社會的時候對自己的許下的雄心壯志。可是我們好像也不年輕了,越想越多,慢慢的沒有勇氣去踏出那一步。

用旅行找回遺失的自己

在你的一輩子當中,很多時候都必須為了現實低頭、為很多考量而犧牲自己最原始的想法。你當然知道你可能迷失了,你知道自己需要一點刺激、一點改變來重新找回對工作、對生活的熱情。但是社會的壓力、金錢的考量,你開始躊躇不前,你不敢隨便冒下決定。

我沒辦法告訴你,要拋下原本工作上的成就、花掉大部份的積蓄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去到底值不值得,因為每個人在意的東西不盡相同,所以這件事情很難說得準。

但對我來說,決定要進行Gap year的那一刻,就是要調適好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完全歸零的出發。從自己規劃旅行、交通、住宿甚至是要克服語言的障礙、風土民情等種種的不適應當中,都是讓自己更了解一個國家、讓自己更獨立自主,並且從旅行當中發現自己的更多面向,或許能夠激發出自己對未來人生有不同的規劃或想像,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你會發現,成長或許不是累積了一筆豐厚的財富,也不是帶回了國外便宜的戰利品。而是你人生的閱歷有了厚度,成為一個更有故事的人,並且重新再找回一次自己以及方向。

如果你只有一輩子,你也認知到要被這個社會的現實折磨一輩子的時候。能有一段時間是完全能夠做你自己,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並且真切的感到快樂,那我覺得這很值得。

我從每一次旅行當中提醒自己,永遠不要忘記最初的樣子,對人生或是對自己的期許都一樣,調適好自己的心態,再一次用力的投入工作當中。

------------------------------------------------------
作者:艾莉森

在台北出生、台北長大,最後跑到南台灣讀書的平凡女孩。在研究所畢業的前夕帶著熱血與理想投入公共事務圈,希望有一天台灣能夠成為經濟與自然人文和平共存的地方。



Tags :
分享至 Google Plus 分享至 Line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