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打破劇場疆界 做世界的台南人


恐怖份子刺殺總統千金的故事,混搭莎士比亞經典《羅密歐與茱麗葉》。《K24》在仿歐美影集一季六集的形式,每集一小時、一次連演六集,開創出獨特的風格。

五年,《K24》一、二集在馬祖首演。負責編導的蔡柏璋,剛從台大戲劇系畢業一年,已經是劇評家陳正熙眼中「台灣劇場最值得期待的青年創作者」。

十年後的今天,《K24》即將邁入第一百場,也曾代表台灣參加華文戲劇節,到北京公演。

聊起過去,坐在巴黎住處的小閣樓裡,越洋接受《天下》視訊採訪的蔡柏璋,笑說自己像是「深山裡的人」,對十年這數字沒有太大感覺。

不要自我設限

集編、導、演於一身的蔡柏璋,去年底剛開完第一場個人演唱會,今年初就啟動九個月的歐陸旅行計劃。下半年,他還要負責執導金馬獎頒獎典禮的開場節目。「我沒有設限任何可能性,因為我覺得我都可以做啊!」蔡柏璋笑說,「沒經驗,就找有經驗的人幫我。我覺得過了三十歲,就不要給自己設限。」

於是,在廣藝基金會的邀約下,他加入「二一五QARing交流計劃」。在五位國際導師和顧問的幫助下,蔡柏璋要用英文、法文寫劇本,挑戰獨角戲《Solo Date》。

從三十個角色的複雜劇情,濃縮到自編自導自演的一人創作,蔡柏璋心裡想的,是更大的國際舞台。

對他而言,台南人劇團是啟蒙,也是放不下的家鄉。他接下台南人劇團聯合藝術總監的任務,「把作品帶出去,也跟國際導演合作,這是我現階段滿清楚的目標。」

跨國競爭 把焦慮當養分

對熱愛旅行的蔡柏璋而言,海外生活讓他看到生命的不同光景,也帶來淬煉。

曾和蔡柏璋合作音樂劇《木蘭少女》的王希文觀察,蔡柏璋的成長經驗讓他吸取不同養分,「語言、節奏、幽默、表演方式都比較西方。」

四年前,蔡柏璋也用自己在西藏旅行時看到的古董門把,寫出音樂劇《Re/turn》。

男女主角透過神祕的西藏門把,回到生命過去的缺憾,形成六種不同結局。

故事場景在英國、台灣、中國、美國間快速切換,大量的英文、廣東話、日語台詞背後,都是蔡柏璋在求學、旅行中的生命歷練。

要求完美的他,也在美國定目劇團、莫斯科藝術劇院進修時,感受到跨國競爭的焦慮。「你們的對手是全中國、全世界。無論是不是用同一種語言、種族,這些跟你們同年紀的人,現在正以雙倍或三倍、五倍、十倍的努力超越你。」

兩年前,受邀到台大戲劇系、台南人演員學校開課的蔡柏璋,在部落格裡寫下這段話,也透露出他對自己的要求。

他用瑞典戲劇系、莫斯科藝術劇院學生的訓練和自我磨練,鼓勵台灣年輕人,「唯有把自己準備好,才有機會遇到對的伙伴和伯樂。」

台灣,就差在細節

對十年前的蔡柏璋來說,只要是好玩、能讓自己快樂的想法,就值得去做。

但過了三十歲的他,更重視和國際舞台的連結,要讓台灣的劇場環境更好、更健康。

他認為,台灣社會太有效率,但也讓人容易失去耐性。「我們要提升到另一個境界,就差在細節,」蔡柏璋說。

他舉法國劇場為例,許多劇團自己擁有演出場地,或是身兼表演場館的藝術總監。

表演前,他們經常提早一個月進場搭台,讓演員們搭配演出時的燈光、道具、服裝設計排練。劇團裡的「戲劇顧問」也會幫忙導演,把燈光、音效當成重要角色,細細磨出品質。

但對場地受限的台灣劇團而言,如果戲劇是週末演出,工作人員通常是週一才進場,週二、週三搭好舞台,週五做技術排練,首演就當作彩排。

「這讓我感受到很大的衝擊,覺得要再重新思考劇場的工作方式,」蔡柏璋感嘆。

為了提高戲劇的精緻度,蔡柏璋請廣藝基金會幫忙,讓他在演出前兩週,進駐場地排練。


他相信,不是國外的做法,就一定要移植台灣。但只要專心做好自己喜歡的事,就會吸引更多有趣的人出現。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天下雜誌第575,未經同意請勿引用)
Tags :
分享至 Google Plus 分享至 Line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