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從技職與工藝教育,來談談Maker潮流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工藝課併入七大領域的自然與科技,因應自然學科的知識內容龐大、資訊科技發展迅速,自然課程加上資訊課程就把原本的額度用完,自然而然的,工藝課就在這九年一貫的課程中「消失了」。

近年來,在教育改革的一個潮流之下,高職的存廢也被大肆的討論。長期以來國中畢業生畢業後,選擇高職教育者高達五成。使學生有一技之長的技職教育讓學生在畢業之後,迅速與社會接軌並且融入就業市場。如此利益良善的就業捷徑就要被廢止了嗎?還是社會價值觀的驅使,使高中在意識上優於高職呢?



這時,一個陌生的一個名詞,悄悄、默默的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個全球蔓延的「 Maker 運動」不只是製造出稀奇古怪的東西而已,當然3D列印、Arduino也在這風潮上發光發熱,但背後更有重要的意涵:翻轉當前的僵化教育。

Maker」這個概念,如果要我說明,那來舉些例子好了:好比在廚房做晚餐的媽媽是Maker,爬上梯子修換房間照明設備的姊姊是Maker,甚至在客廳用回收材料做車子的弟弟也是Maker!簡單說:Maker就是任何動手自己「做」東西的人!



Maker的價值觀別於成品架構於專業知識上,更強調所謂系統觀。從小我們被教導,我們如果要有一番成就,必須先學習該領域的知識;當我們要做出一台可以載貨的汽車,則我們必須學習引擎原理、變速原理、電腦控制系統……等等,這些都是「高等教育」的人才才能掌握其中的技術。

不過這些人卻常常只看得懂燃燒效率、輸出數值,卻早已忘記我們當初只是想造一輛可以載貨的車出來而已。



Maker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先從整個系統的角度,了解目的是什麼,再去看各個功能哪裡不會做、哪裡需要修改。這也就是工藝教育很重要的一環,透過一些手做的課程,激發學生在「做」的過程去動腦思考與尋找知識的能力,這也與技職教育不謀而合。


而現今Maker運動則是要顛覆傳統學習的歷程,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堆疊,更是將所學的知識「做出來」。

具體的經驗會更容易在認知的歷程中形成知識,也就是說更容易去學習!動手做也容易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在教學現場是很重要的一環。

工藝課程提昇學生對於「做」的能力以及「做」的興趣,這是技職教育一個很重要的起點,對於工藝領域價值的提昇也很有幫助。Maker運動重新讓我們回頭看了台灣的工藝教育與技職教育,或許是讓業界不再抱怨新鮮人會讀書不會做事的契機!

------------------------------------------------------

作者:廖証三

一名拿著教師證在花東偏鄉小學雲遊的自然教師,熱愛教育投身教育的狂熱者,喜歡教育、農業等等的公共議題。
Tags :
分享至 Google Plus 分享至 Line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