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智庫觀點】亞洲矽谷出師不順 龐建國


【智庫觀點】亞洲矽谷出師不順   龐建國

「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是蔡英文總統競選時主打的政見,日前新政府率先推出了其中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卻遭到各界打臉吐糟,不得不硬生生地把方案撤下,搞得有些灰頭土臉。新政府的產業政策第一棒就出師不順,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可不是好兆頭。

其實矽谷是一個長期養成的生態圈,其中許多條件不是那麼容易複製,甚至於根本無法複製的。
如果把矽谷的生態圈簡單分成硬體設施、制度安排和社會網絡三個層次,我們會發現,它們被複製的可能性大不相同。其中,硬體設施的部分最容易克服。只要地理區位的選擇尚佳,肯花錢搞好房舍、水電、交通和通訊等等設施,一個工作環境和生活機能不遜於矽谷的園區,並不難建造出來。

相對來說,制度安排就比較複雜。矽谷能夠成為創新創業的中心,主要靠的不是政府的租稅優惠和研發補貼,而是各個公司本身的激勵措施,以及生產性服務業良好的配套,包括嫻熟智慧財產權業務的律師和會計師事務所,懂得風險投資操作的銀行、私募與創投業者,以及擅長管理和行銷的顧問公司等等。這些制度安排上的組合、協調及運行,就不像硬體設施般地可以橫向移植了。

不過,最難的部分,其實是社會網絡的串聯。矽谷是一個精英薈萃之地,各方英雄豪傑聚集在這兒,形成了一串串人脈關係,鋪陳出一張張社會網絡。這些社會網絡讓人才、技術、資金和創意可以相互連結,彼此激盪,共同成事。這些社會網絡才是矽谷最寶貴的資產,最具競爭力的利器,最難跨越的門檻。難怪,美國也曾經有其他的地方政府想要複製矽谷,卻都不太成功。

如果連美國本身都難以複製矽谷,台灣又憑什麼來打造「亞洲矽谷」呢?當然,「亞洲矽谷」可以嘗試著與加州矽谷連結,導入加州矽谷的人脈資源,建立在地的社會網絡。然而,不要忘了,這個世界可不是只有台灣想要複製矽谷的創新創業模式,海峽對岸的動作可一點都不落後給台灣。

如果觀察人才和資金的流動,以及社會網絡的串聯,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年來,深圳、北京和上海與矽谷之間的往來日趨熱絡,台灣已經被甩在後面,而且差距不斷擴大。真要講打造「亞洲矽谷」,說句老實話,對岸的機會恐怕還比較大。

台灣並不是毫無機會打造出「亞洲矽谷」,但是,必須務實面對全球風向和兩岸消長,善用互補優勢,與深圳、北京、上海乃至於杭州等地,建構出有競爭更能合作的關係,讓串聯兩岸的社會網絡能夠做大做強。如果還是一味地想要「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經濟體的現象」,那麼,大概就不只是出師不順罷了,而是準備收拾「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殘局。

(本文發表於2016年7月7日旺報)

*原文出處:http://www.npf.org.tw/1/15963
*以上內容謹代表各媒體、作者觀點


Tags :
分享至 Google Plus 分享至 Line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