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智庫觀點】投資成長低迷先咎政府再責企業 戴肇洋


【智庫觀點】投資成長低迷先咎政府再責企業 戴肇洋

由於先進國家經濟結構改革步調遲緩,使得全球市場需求持續疲軟,難以擺脫低度成長陷阱,導致台灣創下前所未有的出口持續17個月之衰退。雖不久之前主計總處將實質GDP成長預測,從1.47%調降為1.06%,但相對6月以來,國內其他經濟智庫先後將今年實質GDP成長預測大幅下修至1%以下來看,顯然目前台灣經濟狀況異常險峻,「保一」恐將再度無望。

誠如許多研究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是一個典型的「外需」依賴型經濟體,所以許多學者專家在對近年台灣經濟成長陷入停滯的根源進行診斷時,均將其問題核心認為,因產業轉型遲緩,而導致「出口」成長動能脆弱。其實,若將其問題核心本質持續向上追溯卻又發現,將直接創造勞動需求增加及間接推動薪資所得成長的投資成長與否,其重要性及迫切性並不亞於出口成長。

為何投資成長與否,攸關台灣經濟榮枯?無庸置疑,台灣受到先天自然資源不足,加上國內市場規模狹小限制,若要促進經濟持續成長,除擴大內需消費外,則需透過不斷增加投資,推動產業結構創新轉型,藉以提高競爭優勢,達到延伸出口市場,已成為生存發展的不二法門。

然而,不幸的是,從2001年起,台灣整體投資成長已經持續15年陷入停滯狀況。其中,最重要的實質固定資本形成年增率,因受到財政赤字不斷擴大,而大幅減少政府及公營事業公共投資,使得其年增率從1990~2000年的平均8.21%,急劇下降至2001~2010年的平均1.20%,2011~2015年平均甚至僅有0.96%。再者,此一期間民間投資方面,雖大致呈現微幅成長,但如果更進一步加以觀察,1990年代期間平均每年成長達到11.3%,2000年之後則是呈現趨緩,2015年已下降至1.3%。亦即從台灣近年以來實質固定資本形成大幅衰退中,似乎直接說明其資環境惡化,並非一朝一日,不容小覷。

另一方面,在1990年代末期前,曾扮演促進台灣經濟成長或產業創新極為重要角色的外人直接投資方面,也是陷入停滯不前地步,不但不如近年以來已風起雲湧的全球外人直接投資發展趨勢,甚至落後於泰國、南韓、越南、菲律賓、澳門等亞太新興國家。

換句話說,過去十多年來支撐台灣經濟成長最重要引擎之一的投資表現,除民間投資略微成長外,已經失去昔日光環。歸咎其原因,除從1980年代中期起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上揚外,乃是台灣在政治轉型過程中,藍綠政黨惡鬥不斷,往往因政治理念意識形態糾葛,而使得許多與改善投資環境相關的法規增修延宕,導致部分經濟政策更替頻繁搖擺不定,加上勞資關係被操縱下對立,衝擊廠商投資信心;再者,行政效率的不彰,尤其環境影響評估時程之冗長,更是牽絆廠商投資機會。

此外,加上面對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各國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以及國際企業推動區域產業重組進行分工布局之下,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協議談判因藍綠政黨立場岐見而陷入僵局延宕,在國際政治現實下,不但影響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步伐,也波及了外人來台擴大直接投資之意願。

很顯然地,目前台灣經濟低迷僅次於金融風暴期間的困境,形勢相當險峻。面對促進經濟成長引擎與產業轉型動能最起碼的臺灣實質固定資本形成所存在的停滯現象,以及曾協助台灣與國際經濟社會接軌或與全球市場布局連結之外人投資成長呈現衰退狀況之下,我們衷心期待蔡政府、林內閣別再顯得老神在在,與其追求具有政治目的之轉型正義法制,不如儘速提出能讓經濟脫胎換骨的政策規劃。

坦然言之,投資活絡是促進經濟活動的氧氣。在此同時,我們希望政府能夠認清近年以來台灣投資成長低迷沉疴根源,同時對症下藥加以解決;尤其儘速針對綠色能源、國防、智慧精密機械、資通信物聯網、生技醫療等五大創新研發產業計畫,提出更具體的推動策略,藉此重新打造產業創新生態體系,而非僅是淪為口號,如此始能提振已低迷的民間投資意願,俾讓台灣經濟早日解「悶」脫「困」,進而逐漸朝向復甦坦途。

(2016年8月2日工商時報A6版「政經八百」觀念平台)

*以上內容僅代表各媒體、作者觀點
*原文出處: http://www.npf.org.tw/1/16044
Tags :
分享至 Google Plus 分享至 Line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