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朱主席:重返執政,重新列光復節為國定假日

          新 聞 稿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         110.10.25


朱主席:重返執政,重新列光復節為國定假日


今(25)日適逢台灣光復節,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上午參加「重返歷史現場—慶祝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6週年」回顧展,他致詞時表示,感念所有為台灣這塊土地努力的先賢先烈,他宣示,若有一天重返執政,國民黨一定要重新把台灣重回母親中華民國的日子、光復日子,列為國定假日,中華民國國慶是中華民國誕生日,光復節是台灣重回母親懷抱、重回中華民國懷抱的日子,這是最重要的紀念節日,要讓每一代記住。他並提出「四個捍衛」:永遠捍衛中華民國憲法、捍衛中華民國民主自由立國精神、捍衛台灣2300萬民眾的安全和平與繁榮、捍衛中華民國歷史事實跟尊嚴。


朱主席表示,今天我們在此回顧歷史,將真相呈現給全民,除了感念先烈先賢的努力,也要宣示中華民國歷史絕對不容許扭曲、不容許任何抹煞。對岸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年時,提到很多國父跟先烈努力的成果,但我們要特別強調,國父推翻滿清,建立的是中華民國,這是鐵一般的事實,絕不容許任何抹煞!同樣的,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時,提出充滿爭議、扭曲的說法,甚至她的四個堅持有違憲之疑,中華民國在台灣絕不是72年。因為民國34年10月25日的今天,台灣就光復了,台灣已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從1945年10月25日開始,「蔡總統,你不要自行扭曲為1949年的台灣」。


朱主席指出,1945年10月25日開始,真正中華民國已經在台灣,1947年、民國36年行憲時,包括台灣也是中華民國憲法所行憲的地方,絕不是蔡總統所說的72年,其提出的四個堅持,充滿爭議又有違憲之虞,今天中國國民黨要強烈表達我們真正堅持「四個捍衛」:永遠捍衛中華民國憲法、捍衛中華民國民主自由立國精神、捍衛台灣2300萬民眾的安全和平與繁榮、捍衛中華民國歷史事實跟尊嚴,這四個捍衛、缺一不可。


朱主席強調,歷史是真相,不容許任何扭曲與抹煞,中華民國110年來立足中國大陸與台灣,110年以來共同奮鬥,這是真實歷史,在台灣從1945年10月25日光復到今天,我們共同光復台灣、保衛台灣、壯大台灣、民主台灣,這不是任何人可抹煞、可改變的。


76年前的今天,在台北公會堂(現台北中山堂)外頭擠著大批市民,歡慶臺灣光復。公會堂裡舉行抗戰勝利受降典禮,日本台灣總督及日軍代表安藤利吉簽署降書,由臺灣省行政長官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受降,從此臺澎正式回歸中華民國的懷抱,這是臺灣重獲自由最珍貴的一刻。也是國父倡導國民革命,完成最初革命抱負——光復臺灣的最重要一塊拼圖。


今日(25)適逢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6週年紀念日,國民黨舉辦「【重返歷史現場】慶祝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6週年-紀念座談&回顧展」。紀念座談會為中華民國、臺灣與國民黨發表「黨史新論述」,紀念座談邀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楊維真、松濤社我愛國旗委員會執行長宋緒康、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鍾秀雋以及臺灣史研究者張若彤等四位一同與談,涵括老中青三代,從不同世代角度重新論述光復節對中華民國與臺灣的歷史意義。


活動會場四周展示靜態展版立牌:「中國國民黨與臺灣的十二個小故事」、「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六個史詩章節」,內容包含:孫中山先生立志收復臺灣的【革命初心】;心繫臺灣同胞自由而三次赴臺宣揚革命的【心繫身至】;民族及民權思潮漸起,臺灣成為革命基地的【鼓動風潮】;臺灣志士投身反抗強權與民主革命合流的【造成時勢】;國民黨領導抗戰勝利,臺灣終回歸中華民國的【自由重光】;再到保衛與建設臺灣,共同【壯大臺灣】,實踐建國理想與守護民主自由的現在進行式。


「中國民黨與臺灣的十二個小故事」以QA方式充實大家的歷史知識,「孫中山來台次數?」、「誰讓林覺民有機會返國赴義?」、「誰是日據時期第一個申請恢復中華民國國籍的臺灣人?」、「是什麼樣的寶貝被廖進平先生視為傳家寶?」、「臺灣人曾策畫毒殺袁世凱?」、「從印尼返臺,參與對日抗爭的志士是誰?」、「有臺灣孫中山之稱的人是誰?」、「古蹟蘆洲李宅紀念哪一位抗日志士?」、「日人離臺後,誰讓「臺灣亮起來」?」、「帶領國軍打過古寧頭大捷和八二三砲戰的將領是誰?」


本次活動除了邀請朱立倫主席與黨部主管蒞臨,為感謝先人為臺灣光復奉獻犧牲,更邀請烈士後代出席,包含:羅福星烈士孫女羅秋昭女士、丘逢甲姪孫女丘秀芷女士、吉星文將軍公子吉民立先生、廖進平先生之孫廖繼斌先生。協辦單位松濤社我愛國旗委員會提供珍貴文物展出,包含民國三十二年「手書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應接受之條欵」初稿、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戰役爆發前四個月「胡璉將軍致李先柏信箋暨信封」、與悼念八二三戰役殉國之三位將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之珍貴絕版刊物,為座談會與回顧展增添光彩!









Tags :
分享至 Google Plus 分享至 Line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