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綱領


 中國國民黨政策綱領
護臺灣 保民主 拚未來   重返執政   
                                                                                                                 110.10.30 

壹、總論 
       二十一世紀邁入二零年代,世局面臨劇烈變動,中華民國不論是對內或對外的壓力都有增無減。短期有因新冠肺炎全球肆虐而導致國內經濟活動衰退,以及無薪假、失業、非典型工作人數不斷攀升;長期則有全球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重整、美陸強權競合越趨複雜以及兩岸關係陷入冷和僵局。而新冠疫情造成人類社會運作模式的改變,使我國內部不僅經濟貧富差距擴大、對立氛圍漸增,同時必須面臨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人口老化與少子女化、產業升級與區域經貿整合、人才競爭與教育M型化、工作貧窮與落實居住正義等挑戰,都讓我們正走進一個高風險的時代。        然而,時間並不站在我們這邊。我國已於2020年開始人口負成長,預計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不僅將衝擊經濟、消費與未來的勞動力供給,也影響學校生源及人才培育,對於長期照顧、老年經濟安全保障更是雪上加霜;「2050淨零碳排」的期限也同樣迫在眉睫,多項減碳技術轉型路徑,不是遭遇阻礙,就是進度嚴重落後,未來勢將影響供電安全與產業的競爭力。
      惟綜觀目前政府所提出的因應對策與方針,仍舊是以追求經濟成長為目標,除了缺乏長期性的積極預防作為外,同時也加劇了「社會排除」現象與生態環境的浩劫。青年低薪、房價所得比過高、老年貧窮等問題在發展的口號下更形惡化,而環評也往往淪為開發背書的橡皮圖章。尤其是政府僵化的能源轉型政策,不但未能終結發電碳排的問題,更引發天然氣接收站破壞藻礁、以光電取代良田、風電影響海岸生態與近海漁業退場等爭議,既有的不確定風險無法解決,錯誤的政策反而製造出更多的問題。
      外部環境方面,隨著兩岸缺乏對話管道,不僅民間貿易、交流受阻,兩岸人民刻正捲入不斷升高的敵意螺旋,當前執政的民進黨無能處理兩岸關係與頻頻挑釁、「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亦恐加深臺海瀕臨衝突的緊張局勢,不僅壓縮了我國在國際間謀求生存發展的空間,更引發區域近鄰及世界關切。
      身為開國政黨、百年大黨的中國國民黨心繫臺灣發展、親善大陸人民、連結國際社會、促進大同世界的理想,是本黨政策主張的根本基礎,也是我們不變的初心。環顧今日臺澎金馬的自由民主與和平繁榮,國民黨人要追憶前人的貢獻、深深珍惜,更要在危局時挺身而出,守護自由地區兩千三百萬同胞的共同家園。
      面臨全球化發展正因疫情而重組,國際政治格局與經貿互動關係的快速變化,以及對抗全球氣候變遷所無法迴避的減碳壓力,種種挑戰迫在眉睫。民眾期待一個有力的在野黨,更要為臺灣社會的困境提出創新、務實的政策解方,成為重獲大眾信任的「準執政黨」。我們的責任,是回應這樣的召喚。
      為此,我們必須重新連結時代思潮及年輕世代,與臺灣土地的脈動同呼吸、共命運,並以「彈性安全」、「包容性成長」、「社會凝聚」等策略為基本原則,以彈性取代僵化,以包容避免社會排除,並強化國家與公民社會的合作夥伴關係,以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並且積極提升青年勞動條件、落實公義社會的理念,共同
「護臺灣,保民主,拚未來」
依據前述原則,我們進一步提出:
「捍衛民主價值,鞏固共和憲政,重建法治基石」
「擴大國際參與,深化兩岸和平,確保國家安全」
「振興中華文化,發揚臺灣魅力,豐沛育樂環境」
「優化工商結構,掌握國際趨勢,融入區域整合」
「追求民生均富,實現公平正義,保障和諧社會」
「確保供電穩定,推動環境永續,強化國土保育」等六大主軸與十大項政策綱領,重建一個團結、正視彼此差異與包容的臺灣,實踐百年傳承,再造中華民國!

一、捍衛民主價值,鞏固共和憲政,重建法治基石
      面對當前民粹主義高漲、憲法分權制衡體制失靈及執政者煽動操弄網軍的社群亂象,這股「逆民主」的潮流,已使我國的法治根基遭受侵蝕、民主面臨空前危機。當執政黨高舉國家安全、防疫等藉口,濫用政府力量行使政治鬥爭,企圖消滅而非與對手民主競爭;豪奪民間社團財產,卻放任酬庸與政治任命;假藉換照審查關閉新聞頻道,並濫用《社維法》箝制人民言論自由;直接削弱人民的公投權利,都在在印證「權力使人腐化」的歷史鐵則。除了行政濫權,立法與司法系統同樣被執政者伸手掌控。民主的權力分立與法治正義,正在崩解。
      守護民主仰賴有效制衡,政黨政治必須回到公平競爭的常軌,不能讓一黨獨大繼續向一黨獨裁沈淪。中國國民黨的時代責任,不僅是捍衛中華民國主權,更在於深化民主價值。作為一個民主政黨,我們不會放棄重返執政的決心,也不會忘記當前監督執政者的重責,致力推動修憲重建權責相符的憲政體制、修復民主機制,建立廉能有效且開放的政府,守護臺灣的民主與法治基礎。
二、擴大國際參與,深化兩岸和平,確保國家安全
      美陸兩大強權的競合和新冠肺炎的疫情是決定當前國際政治走向的兩大關鍵因素,中華民國需謹慎應對時局變化,既要鞏固既有邦誼,也應強化與非邦交國家的實質互動,更應善用民間力量與數位科技,順應後疫情時代國際潮流,推動「公民外交」。
      在外交政策上,應彰顯中華民國主權,而「維護國家尊嚴,提高國際參與」始終是我們堅持的指導方針。此外,我們將強化對美實質關係,並積極拓展與各民主國家的交往管道。
      承繼本黨所開創為追求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理想而奮鬥的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不會放棄為中華民族實現「民有、民治、民享」的使命。特別是當前中國大陸綜合實力的崛起、內部社會經濟問題及對外關係態度為臺灣帶來的影響及挑戰已愈發深刻。本黨將恪守《中華民國憲法》、延續過去黨章、黨綱的基礎以及人民期待,在堅持反對「台獨」、反對「一國兩制」、捍衛中華民國主權與民主自由體制、維護臺灣人民安全與區域和平繁榮的前提下,積極推動兩岸改善關係,恢復官方溝通管道,將臺海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點。兩岸應擱置爭議,以「求同尊異」之精神,促進兩岸經貿自由化及民間社會力往來,以期建立平等互惠的制度性貿易機制與具備韌性、善意的社會連結,才有機會讓兩岸重新融冰,重返和平的康莊大道,實現本黨總理 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理想。
      除了改善兩岸關係外,為維護國家主權與人民安全,本黨也堅決支持我國國防產業與國軍戰力發展,打造一支「精銳、靈活、善戰」的專業國軍,結合全民國防教育及後備制度,秉持「止戰而不懼戰,備戰而不求戰」的態度捍衛國土,以「勤訓精練」達到「專業多能、止戰禦敵」的目標。我們不必與中共做軍備競賽,但也絕不讓中共在軍事上過度自信而誤判情勢。全力打造「積極外交、韌性經濟、和平兩岸、堅強國防」的四大支柱,以建立長治久安的理想國度。
三、振興中華文化,發揚臺灣魅力,豐沛育樂環境
      文化可以振興一個國家的力量,而在自由、民主的環境中,文化的創造力與想像力趨近無限。中華民國是中華文化的真正傳承者與領航者,保存了有形的故宮國寶、傳統正體字與無形的講信修睦、儒家思想等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持續保存、傳承與發揚國粹及國史,結合臺灣土地脈動與時代思潮,讓文化活力生生不息、千年傳統散發全新魅力。
      兒童是國家社會的未來,面臨全球化趨勢,世界各國人才競爭激烈,而國內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弱勢孩子處境更為艱難。政府應加強投資教育投資,提供孩子「均優賦能」的教育體系,落實教育正義。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快速轉變與挑戰,活化青年在地發展,強化職涯競爭力。此外,保障國民運動參與權,提振體育風氣,建構適合各年齡層的優質友善運動環境,交給孩子充滿希望、健康與適性發展的未來。
四、追求民生均富:實現公平正義、保障和諧社會
      面對全球疫情衝擊,國內貧富差距有持續擴大趨勢,臺灣產業在未來應注重跟上時代思潮與產業趨勢,借重科技發展的力量,以尖端技術確保社會、經濟發展與成長動力、探索新產業生態及擴增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公平分配與成長並行不悖。同時為了因應高齡化、少子女化,以及「風險社會」的挑戰,未來的臺灣社會需要的是一個以照顧老人、婦幼、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等弱勢族群為藍圖的全面性社會保障制度。政府應秉持多元、公義與永續等原則,了解弱勢族群真正的需求,並將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的配置,著重於制度面,兼顧族群間與世代間的公平性,建立一個可長可久的社會保障制度。
      首先,應在伸張多元價值的同時注重為弱勢族群的訴求及權利發聲,舉凡傳統的婦女、兒童、原住民、經濟弱勢等,為他們追求平權與消弭歧視,並透過公義原則,落實財富重分配,同時為弱勢者創造更多的機會與生活條件。最後依循永續原則建立制度,結合民間與非政府組織的力量,避免資源濫用及債留子孫,進而去除貧困與各種有形、無形的不平等結構。
五、優化工商結構,掌握國際趨勢,融入區域整合
      經濟發展是國家最重要的生存要素之一,我國應加速融入區域經貿整合,積極爭取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並與重要貿易夥伴、尤其美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以避免臺灣被日益緊密的經貿體系邊緣化。
      我們主張應改善投資環境,強化基礎設施,穩定水、電供應,活化工業用地,簡化行政流程,解決五缺問題,修改法規、並提供適當租稅優惠,排除投資障礙,吸引臺商與外商投資。臺灣應積極整合資訊技術人才,積極發展AI、5G、金融科技等新興產業,同時積極輔導傳統製造業、中小企業及服務業進行轉型升級,確保產業發展經得起國際競爭。
六、推動環境永續,確保供電穩定,強化國土保育
      面對包括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頻繁、降雨模式改變,以及海洋污染與糧食危機,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以前瞻思維來應對全球氣候變局。透過加強對於氣候災難的調適能力,落實災害防救的準備,並將氣候變遷調適措施納入國家政策之中,以保護寶島臺灣的生存環境永續。
      為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我們需要提升對於氣候變遷的知識與能力,進而實現「2050淨零碳排」目標,共同努力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以降低缺水危機、避免因氣候而貧窮、減少農作物損失、防止永凍土融化,並挽救物種瀕臨滅絕的生態浩劫。
      過去人類在追求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往往過度追求利潤的極大化,而忽略了分配正義,同時也輕忽環境永續的重要性。因此,我們主張應推動「包容性成長」相關政策,除了追求經濟發展,更應重視分配的公平性與機會的均等,以及創造永續的生存環境。在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同時,更加務實的面對自然環境的侷限、重視能源的穩定供應,落實國土規劃及環境污染的管制、維護物種的多樣性,優先營造一個兼顧生態平衡、公平分配與和諧的宜居環境。
貳、各領域的政策綱領
       為了依循前述六大主軸的精神,故將現階段各領域的重要工作,具體規劃出十大領域之政策綱領,未來將積極促其實踐。
一、捍衛民主憲政,建構平權社會
(一) 捍衛民主,有效制衡,擴大參與,爭取執政
當多數立法者成為執政者的背書圖章、部分擔任憲法守門人的大法官已淪為鞏固掌權者意志的工具,我們要透過建立「影子內閣」機制強力監督、制衡違法濫權政府,恢復立法院閣揆同意權,導正清算鬥爭惡法,捍衛民主憲政價值。降低參政年齡至18歲,推動不在籍投票,打破鐵籠公投,擴大政治參與。爭取人民託付中央及地方執政,培養在地人才,落實地方治理的品牌典範,為重返執政累積厚實基礎。
(二) 落實原民自治與轉型正義,保障新住民、弱勢族群權益與社會多元發展
儘速實行原住民族自治,回復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權益,落實原住民族轉型正義。關懷新住民與弱勢族群,保障其生存權、平等權、工作權與教育權等相關權益,檢討修正歧視少數群體法制,保障社會多元發展,促進族群平等和諧。
(三) 落實人權保障,尊重多元價值
監督政府落實基本人權保障工作,導正政府侵害人權作為,檢討改正現行歧視及反人權法令,國際人權公約國內法化,尊重多元價值,深化人權教育,結合民間團體、NGO組織力量,精進人權保障。
(四) 終結民主倒退,平復社會裂痕
反對政府濫用權力操控媒體,拒絕網軍煽動民粹霸凌,堅決反對違法違憲、淪為政治鬥爭操作的所謂「轉型正義」,追究違法濫權官員責任,捍衛人民言論自由及受損權益,追求消弭社會裂痕與對立,凝聚共識重新團結。
二、打造廉能開放政府,重建全民法治信心
(一) 維護文官體制穩定運作,監督政府效能及透明度
杜絕政府機關違法濫權,落實行政中立,反對政治酬庸及大幅增加政治任命職位,恣意成立黑機關。簡化行政程序,提升政府施政效能,推動政府開放資料。落實聽證制度,擴大公民參與,健全陽光法制,鼓勵清廉參政。
(二) 捍衛軍公教權益與尊嚴
增進警消海巡等危勞職務人員生活保障,並督促要求政府提高年金基金投資收益,落實依照物價指數調整給付,以保障退休軍公教老年生活無虞。
(三) 強健地方治理效能,翻轉中央集錢集權
翻轉中央政府集錢、集權作為,劃分中央政府職能應下放給地方政府,並提高地方政府的財政自主。除此,本黨將致力於完善地方跨域治理機制相關法規,促進地方政府跨域合作,加速形成區域生活圈,並且引導民間力量投入協力政府施政作為。
(四) 強化民眾參與,找回司法公信力
建立民眾參與假釋、保外就醫、淘汰不適任司法人員的評鑑監督機制,擴大法律扶助,強化犯罪被害人及家屬的刑事訴訟參與權,嚴懲司法審判前洩密及媒體霸凌,以提升司法民主化與民眾信賴度,找回司法公信力。
三、增進兩岸互信,追求臺海穩定
(一) 遵守憲法為處理兩岸關係之基礎
本黨遵守《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相關法律規範處理兩岸關係,始終堅決反對「台獨」及「一國兩制」,堅決捍衛中華民國主權及自由地區民主憲政體制。本黨將延續過去黨章、黨綱內容,包括2005年「連胡五項願景」以及馬英九總統八年主政期間的基本方針,推動海峽兩岸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務實基礎上,由「求同存異」進一步走向「求同尊異」,開展各項有利於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工作,促使兩岸重返和平繁榮的康莊大道,共同落實本黨總理 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天下為公」的理想。
(二) 開創兩岸經貿雙贏局面
穩定兩岸關係以強化臺灣經濟,推動恢復兩岸制度性協商,提振兩岸經貿往來,重建爭端解決機制,維護臺灣農漁民權益,促進兩岸「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共同因應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浪潮。
(三) 推動兩岸深化交流
透過「兩岸論壇」及各類交流平台,增加多元對話機制;兩岸皆應憑藉「對等」、「尊嚴」原則,保障與促進民間社會力往來,積極參與學術、宗教、體育、文化、城市及經貿交流,在互動中增進彼此了解、累積善意,共同為兩岸和平與繁榮努力。
(四) 服務臺商、臺生不中斷
本黨應積極扮演負責任、照顧在對岸臺灣同胞權益的角色,強化臺商服務中心功能,全力協助在大陸經商、就業、求學及生活的臺灣民眾,不因兩岸官方管道中斷而停擺。
(五) 維護臺海和平是兩岸共同責任
對於民進黨執政時推動「台獨」、「去中化」等對兩岸關係的挑釁,以及中國大陸透過軍機、軍艦擾臺的反制操作,都成為影響臺海和平的不穩定因素,更違背兩岸人民期待和平的訴求。
國民黨有義務為維護臺灣安全、維持區域的和平繁榮挺身而出,再次扮演穩定區域局勢的中道力量。兩岸執政者須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環境,與各政黨、團體共同維護兩岸穩定。國民黨堅決反對以武力威脅或任何方式片面改變臺海現狀、破壞兩岸和平。
四、捍衛國家主權,強化國軍戰力
(一) 拓展中華民國國際地位
基於對等與尊嚴之原則,積極與一切平等待我之友善國家合作、共同奮鬥,拓展國際空間,以增加中華民國的國際能見度。擴大我國參與國際活動,以務實態度面對國際現實,以爭取中華民國的國家利益與人民權益。
(二) 強化僑胞互動及服務
深化連結僑務工作,強化與僑社及僑民之互動,以團結全球僑民支持中華民國。
(三) 提升國軍地位,增進軍人軍眷福利
捍衛國軍尊嚴,反對政治力及民粹介入軍隊。積極爭取提高現役軍人之福利及其退撫待遇,並加強照顧軍人眷屬權益。
(四) 強化國軍網狀化作戰能力
要求國防部以「提升網狀化作戰能力」作為建軍指導的核心;提升在臺灣周邊優勢「戰場覺知」能力,強化國軍作戰效能。
(五) 深化全民國防,完善後備體系
持續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務實檢討與重整後備戰力,以解決國軍後備戰力空洞化的弊病。
(六) 落實軍購監督
中華民國將逐漸進入武器採購付款的高峰期,立法院應加強監督國防預算之編列與執行,以有效分配與運用國防經費;支持推動國防自主與產業整合,參與國際相關國防產業會議及會展,並嚴防假扶植國防產業之名,行酬庸與打擊異己之實。
五、加強投資教育文化體育,追求「安樂社會」的育樂目標
(一) 打造均優賦能的教育體系,培養引領國家躍進的優質人才
完善嬰幼兒早期療育與潛能開發體系;發展均優、普及、近便、多元、平價的幼教,推動5歲幼教義務化,確保家長教育選擇權;落實高教及技職教育的產、官、學、研多方合作之「人才培育中心」;強化國際及區域資源合作,專業設置呼應產業人才需求,培養引領國家躍進的優質人才,厚植國家永續發展的動力。
(二) 落實教育基本人權,確保弱勢族群的孩子享有「零拒絕」的公平發展機會
均衡城鄉及非山非市地區教育文化資源,穩定偏鄉教文師資,完善弱勢學子支持措施,讓弱勢孩子享有零拒絕的公平發展機會。
(三) 強化青年多元競爭力,支持青年面對人生挑戰,追求畢業即就業,築夢未來
有效挹注各級學校及青年各項資源,提供青年多元學習管道,開創臺灣創生、創新、創能經濟,活絡青年在地、在鄉發展,強化職涯競爭力,解決學校青年畢業即失業及低薪困境。
(四) 升格中央體育主管機關,投資運動產業,提高體育教訓輔經費與健全體育法制
推動體育署升格為「運動發展部」,用產業市場化觀念引入社會及企業力量,開拓運動產業發展資金管道,創造運動產業經濟;挹注全民運動與競技運動、提升競技運動水準、促進職業運動發展,進軍世界體壇,打造樂活運動島。
提高體育經費占國家總預算之比例,整合體育相關資源,健全國家體育法制,合理分配國家體育經費,提昇學校體育、全民運動、競技運動、體育團體的管理,使臺灣成為運動教育文化、運動產業經濟全方位發展的育樂國家。
(五) 保障國民運動參與權,重視競技運動從業人員權益
保障各族群運動參與機會,建構適合各年齡層的優質友善運動環境,鼓勵全民積極運動保健,推動運動醫療產業發展,並將運動導入長期照護體系,減少國家醫療支出。深化選手、教練、訓練及後勤人員的權益保障, 強化運動選手退役後的生涯輔導機制。
六、紥耕臺灣本土文化,橋接中華文化,建立大臺灣文化,文化產業打入國際市場
(一) 兼容並蓄發展本土文化加中華文化的大臺灣文化
加強兩岸及國際文化交流;反對文化台獨,重建正確、包容與客觀的臺灣史觀,妥善保存、發揚及創新中華文化,化解「去中華化」及「去中國化」逆流,實現中華文化與臺灣本土文化兼容並包、結合傳統散發嶄新魅力。
保障專業藝術及其工作者,推行藝術證照制度及旗艦計畫,發掘並獎勵優秀的年輕藝術家;強化國藝會功能,落實公平、公正、公開之藝術補助機制。
(二) 營造美感環境
推動全民美育,普及大眾藝術教育。藝文消費抵稅,鼓勵民眾參與藝文活動。博物館全面升級,打造大臺灣文化之窗。
(三) 厚植影視作品產製能力,推動影視跨境跨域合作升級
豐沛臺灣影視產業能量,支持跨境跨領域的全球交流合作。持續鼓勵發展臺灣新媒體及科技產業平臺,打造友善的法制體系及經濟場域。
(四) 打造數位藝術新時代
推動數位藝術作品資訊平台,發展加密藝術(CryptoArt)市場,藉由區塊鏈技術(Block Chain)為數位藝術建立作品身分證,以非同質化代幣(NFT)為媒介,使之成為新型態的數位資產。
七、優化工商環境,追求經濟繁榮
(一) 融入區域經濟整合
改善兩岸關係,重啟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談判,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並推動與美國、日本及其他重要經濟夥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
(二) 兩岸經貿正常化
在確保臺灣產業競爭優勢的前提下,接續兩岸產業合作機制;建立民間產業合作平臺,協助解決兩岸經貿往來紛爭、維護臺灣企業與農漁民權益,並推動兩岸企業合作進軍新興國際市場。
(三) 優化投資環境
推動市場開放,提升行政效率,有效吸引外資;擴大產業規模,並加速工業區更新活化,簡化行政流程,解決五缺問題,強化基礎設施,穩定水、電供應,並提供適當租稅優惠,排除投資障礙,並積極吸引臺商返臺投資。
(四) 再造產業競爭優勢
發展AI、5G、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協助傳統製造業、中小企業及服務業轉型升級、建立自有品牌走向國際;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針對新創事業之需求,發展新的募資管道;發展農漁業生物科技,強化農漁產品認證機制,加速國際農業合作;推動觀光精緻化,彰顯臺灣文化軟實力。
(五) 積極發展金融科技
審度國內外趨勢,積極調適法規,促進創新落地;協助去識別化資料交換及創新應用;加強產官學合作,全面提升金融創新、金融資安,與金融科技監理能力。
(六) 推動能源結構轉型
增加綠色與再生能源之發電比例;協助產業低能耗與低碳化,並大力發展綠色、節能與低碳產業。
八、共享成長,促成均富
(一) 健全不動產稅制
健全不動產市場與稅制,並提供民眾多元且可負擔的居住選擇,改善房價惡化現況,推動落實居住正義。
(二) 鼓勵青年創業
協助解決創新與創業的法規等障礙,建立青創信保制度,輔助青年創業解決融資、技術及經營管理等問題。
(三) 公私協力,地方創生
以整體國土重規劃思維開展公共建設,縮減城鄉數位落差;參考他國地方創生發展經驗,發掘在地特色;獎勵公民營企業旅遊及認養偏鄉,並推動在地青年關心在地議題、在地就業。
(四) 提升青年及非典型工作者之權益
協助斜槓青年、外送員、文創、表演工作者等非典就業人士籌組工會,並要求雇主或委外企業不得迴避協商,以爭取合理的薪酬與福利。
(五) 緣來我們都是一家人
推動《新住民基本法》,所有的新住民朋友一律四年取得身分證。與民間團體共同合作成立新移民議題智庫,連結社會與海外能量,為新移民朋友在臺灣安居樂業奠定更深厚的協力基礎。
九、重建和諧公義社會
(一) 推動多元長照制度
因應我國人口結構變遷,營造「以家為核心、社區為輔、機構完善且多機能」的多元長照制度;持續推動「長照保險」,落實「長照服務法」,確保長照財源與人力充足,加速偏遠地區長照資源的建置。
(二) 健全老年經濟安全保障
建立「基礎年金」,保障老年人口最低生活所需;持續推動可攜式職業年金制度,縮減各職業別間的差距、減輕年輕世代的負擔,落實各年金財務費率自動平衡機制。
(三) 落實扶助弱勢措施,建立社會保護傘
強化「社會投資型」福利政策,減少福利依賴,實現脫貧自立,關懷身心障礙與社會弱勢,建立「高風險家庭」保護傘,落實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提升家庭照顧功能。
(四) 打造世代互助安全網
因應高齡、少子女化的趨勢,提供七天有薪家庭照顧假,新增懷孕扣除額,提高育兒免稅額,完善社區托兒、托老機能,建立世代互助安全網。
(五) 打造非典型就業安全網
修訂《就業保險法》,納自營作業者,擴大失業保險及勞工退休金適用對象,打造非典型就業安全網。
(六) 健全勞保財務
導入金融科技讓勞保基金投資透明化,並啟動財務平衡機制,使勞保永續經營,讓XYZ三世代共享老年經濟安全。
(七) 健保永續經營
檢討健保財務,永續經營全民健保,縮短區域間醫療差距,維護弱勢群體與民眾醫療人權,並致力於傳染病防治。
(八) 堅守食品及疫苗安全
持續推動及強化「聯合稽查、風險管控及預警、精進管理、落實三級品管、推動食品雲」等5大工作重點,防杜重大食品事件發生;重建社會對食品的「安心信賴」,確保國人健康的飲食環境;此外,疫苗採購、施打順序亦應遵守透明、公平及安全的原則。
(九) 落實居住正義,共享宜居環境
持續推動社會住宅,提供民眾多元且可負擔的居住選擇,落實居住正義。另因臺灣地震頻傳,且都市中之危險及老舊房屋結構、公安、居住便利性等問題將愈益嚴峻,為保障民眾生命財產、改善社區生活機能,應採用更多元的方式加大都更推動力度,並在符合公益精神的前提下,給予容積獎勵機制更因地制宜的彈性。
(十) 維護動物權,加強查緝走私
尊重動物生命,強化動保教育。加強查緝走私動物,加重走私刑罰,鼓勵人道飼養,以認養代替購買。
十、供電無虞合理電價,永續潔淨美好生活
(一) 積極的能源管理,確保供電穩定安全
能源政策應穩健、多元、潔淨、可負擔,以確保能源供給低碳高效、安全無虞。
(二) 設定合理減碳路徑,積極改善空污問題
提高基載電力與低碳清潔能源占比,強力要求政府積極改善空氣品質,對各種排放源提出具體的減量目標與政策措施,以捍衞國民健康。
(三) 氣候變遷入憲,階段性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因應氣候變遷、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推動調適策略,反對大幅提高火力發電占比,並依階段期程逐步落實「國家自定貢獻(NDC)」及「2050淨零碳排」目標。
(四) 能源政策應符合環境保育及國土規劃的前提
加強國土區域與空間發展規劃、重視國土保安與復育,以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並保障人民的生活、生產及生計安全。
捍衛環境永續,反對以大幅犠牲農地、林地、海岸等方式建置能源設施,保障自然環境及農、漁民生存權。
(五) 加速產業轉型,推動源頭減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以綠色消費、源頭減廢促進資源循環再利用;全面檢討廢棄物處理政策,推動資源回收再利用、零廢棄觀念。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加速臺灣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用電成長。
(六) 透過稅費制度降低碳排
面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新趨勢,積極檢討國內相關法規,建立合理碳稅制度,協助國內企業調適與因應,達成減碳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