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MS比賽現場擠滿了熱情觀眾。 |
目前高二的黃熠棠,是職業電競戰隊「yoe閃電狼」的成員。他被公認為電玩《英雄聯盟》裡,台灣最強的電競選手之一。
閃電狼在甫落幕的英特爾極限高手盃大賽(IEM)台北站《英雄聯盟》電競決賽中,擊敗了曾拿下世界第一的戰隊:台北暗殺星(TPA),代表台灣出戰三月於波蘭舉行的IEM世界總決賽。
在台灣,很少有人認真地將電競視為一項產業,大部份的人仍視之為打電動的小遊戲。
但事實上,電競產業正在狂飆,世界電競人口超過十五億人,光是去年就成長了三.四億人。在台灣,以目前最熱門的《英雄聯盟》為例,遊戲人數達五百萬,LMS電競聯賽平均收看人數達到五萬人,甚至超越一般熱門電視節目。台灣電競一年的產值達數十億台幣,未來更上看百億。
電競熱讓周邊產業也受惠,微星科技靠著銷售電競產品起死回生,每股純益飆上三.九一元,創下二○○三年以來的新高,華碩和技嘉等大廠也相繼投入電競市場。
打電動是職業,更是專業
黃熠棠從國二開始接觸《英雄聯盟》,「原先只是打好玩的,」黃熠棠笑說,「沒想到一直贏一直贏。」打到排名很高,就有職業戰隊來接洽,國三時,黃熠棠正式成為職業電競選手。
其實,電競選手的機會成本其實比一般運動員小得多。「電競選手只需要認真投入半年,就知道自己行不行,」閃電狼戰術分析師史益豪說,「不需要從小練習,半年過後不適合,可以馬上回到原先的軌道。 」
在國外,職業電競選手的年薪可達十萬美元(約三一八萬台幣) 。以有「世界最強」稱號的韓國頂尖選手李相赫(遊戲暱稱Faker)為例,甚至有中國公司開出總值近百萬美元的兩年合約。
台灣電競選手的薪水雖然沒有如此誇張,但月薪一般都超過四萬,若加上比賽獎金,像黃熠棠這樣的頂尖選手,月入可以達到八萬元,遠遠超過一般同齡人士的薪資。
隨著電競產業成長,電子競技的運動化也愈來愈明顯。二○一四年的釜山亞運,電競已經成為正式運動項目。美國和韓國都有大學開出運動獎學金,招募電競選手。
台灣雖然在今年成立了LMS職業聯賽,但因電競在台灣並未被認定為體育項目,衍伸出許多問題。
以國外為例,美、中、韓都將電競列為正式運動,韓國企業投資電競也可以節稅。「在台灣,基金會可能願意辦幾米星空展,」電競主播王繼德說,「但卻不願意投資電競,因為不能節稅。」
兵役是另一個更大的問題,韓國有類似體育役的「電競役」,保障運動員不會因服役而葬送生涯,但台灣沒有任何保障,只能靠念書來延緩入伍。
除了法規和社會觀感的壓力外,電競選手面對的競爭也是極端殘酷。能站上頂峰者當然名利雙收,但更多的是競爭失敗的淘汰者。
當勝負不再只是遊戲,而是關係到自己的工作時,職業選手的壓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表現不好,很快就會被替換掉。
年紀輕輕就站在台灣電競的頂點,黃熠棠對未來的思考還不多。「目前就是全力打好比賽,」黃熠棠說,「未來的事不去多想。」
但,未來的事真的不用多想嗎?
電競非常重視反應速度和手眼協調,一般人過了二十歲,反應速度就開始衰退,選手黃金期只有十七到二十三歲。
別人的事業剛上軌道時,電競選手卻要面臨轉換跑道的挑戰。
白瑞元指出,電競選手對遊戲的理解很深,在協助遊戲開發、行銷上,都是很重要的人才。「英偉達(Nvidia)昨天就在問我有沒有選手可以做評測報告,或是分析顯卡的效能,」白瑞元笑說,遊戲產業是快速成長中的產業,有許多工作內容都還在發展中,但未來肯定會更為健全。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天下雜誌第568期,未經授權請勿引用)
文章出處: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