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尼泊爾強震 也震不倒「義築」


在交大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許倍銜號召下,六十名「智慧生活與場域義築」的學生與志工們捲起袖子,走出校園,踏入農民生活中,根據居民需求,以竹子、木頭搭建水上平台、聚會所與涼亭等五件作品。

一旁戴著白色頭盔、粗布手套,在橋上綁角鋼的濃眉大眼年輕人,是交大建築所博士生簡志明,他身兼助教與工頭,而峨眉的案子,已經是他創立「台灣義築協會」第七年的作品。

簡志明一路走來,總是顛覆一般人想像。

七十年次,今年三十四歲的他,高職開始學建築,大學時幫建設公司做3D電腦繪圖,一週酬勞達三萬元。賺錢對他來說,一點都不難。

一次危機,卻讓簡志明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生死轉捩點 人生從此轉向

在台科大建築研究所期間,他到歐洲發表作品,卻因熬夜趕圖,病倒在西班牙。回國後他休學半年,重新思考人生方向。「一生在眼前閃過,那時候心裡有個聲音:『如果可以活下來,接下來要做什麼?』」

後來,他替國科會研究智慧住宅,主要服務政府與企業。有天晚上,他跟台科大建築系主任施宣光聊到,「我擁有很特別的技術,但除了幫助富裕階級之外,有其他可能性嗎?能否幫助社會上缺乏資源的人?」他問。

「你如果真的夠勇敢,就要走進人的生活,面對他們、回應他們的需求,」施宣光說。

因為施宣光的鼓勵,簡志明研究所畢業,就到日月潭邊的邵族部落見習了六個月,跟著謝英俊建築師,協助家園被九二一大地震震垮的邵族人蓋組合屋。建築期間,他也走訪各部落,了解當地人生活狀況。

免費蓋房子 沒人看好

退伍前,簡志明募到十三萬元,成為「義築」計劃的第一桶金。他更創立「果核再生計劃」網路平台,透過網路募款、找伙伴。

他觀察到,一些承包災區重建的建築事務所,通常是在冷氣房裡把設計圖畫完,再想辦法說服居民。但他堅持不帶電腦、不帶預先想好的設計圖,讓建築師空手走進田野,直接面對使用者,了解地方既有的資源與需求,打造當地人需要的建築。

這種貼近使用者,而非設計師本位的「人道建築」(Humanitarian Architecture)概念,在歐美行之有年,在台灣卻少有人實踐。簡志明希望以行動證明,建築不該只為有錢人服務。

隔年,他率領三十多位志工與替代役男,前進中央山脈海拔一千公尺深山的雙龍部落,辛苦一年半之後,終於為部落完成竹編手工藝教室。

簡志明反思,設計師專業,不一定符合使用者需求。原本考慮到山中多雨,他設計用透明帆布蓋在竹結構外做防水層,卻被布農族頭目一句話點醒:「對我們上山打獵的人來說,淋雨是種享受,有什麼好怕?」

他於是把帆布設計改為「畫布」,讓雙龍國小的小朋友發揮創意,妝點教室外觀,不僅展現部落特色,也彰顯人與自然共存。

從台灣「蓋」到尼泊爾

過去七年,義築團隊走遍南投羅羅谷部落、台東達魯瑪克部落、海端部落,還在建築師龔書章牽線之下,結合聯新文教基金會義診團隊,遠赴尼泊爾喬哥地(Jugedi)聚落。

在資源亟度匱乏下,以二十六天時間,歷經雨季、酷暑、巨雷等考驗,一磚一瓦搭建出醫療站雛形。去年十月底開幕的醫療中心,是台灣在尼泊爾唯一的醫療據點。

四月二十五日,尼泊爾大地震造成數萬人死傷,這棟醫療中心卻屹立不搖。因為,四年前義築團隊堅持比照台灣最新建築技術規則,使用比當地標準粗兩倍的鋼筋,並指導民工正確的綁鋼筋觀念。當初的堅持,讓醫療中心通過規模七.八強震的考驗。

儘管簡志明不斷地燃燒熱情,建築師前輩仍不忘鞭策。「他們做得還不夠,」知名建築師謝英俊認為,義築目前仍不夠深入當地居民生活,流於裝飾性質,建議他們應長期蹲點,才能回應更迫切的需求。

「像這次尼泊爾震災,義築就該進駐災區,協助重建,」謝英俊以昔日協助九二一災民自立造屋的經驗,提醒簡志明與義築團隊要更加深耕。

義築目前靠募款支撐,但正思考將協會轉變為社會企業,本月首度嘗試開設木工課程,一天之內就報名額滿,令人振奮。

「面對新的挑戰,要用新的方法解決,」簡志明說。秉持義築精神,這位年輕建築師的義築人生,才正要大放異彩。

文章來源:下雜誌572
Tags :
分享至 Google Plus 分享至 Line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