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嘉義哩賀x新港客廳:走入歷史,規劃未來


週六的早上,青年團與一群關心文化的夥伴們來到嘉義縣。地處嘉南平原北端的嘉義,由於土地豐饒以及水利建設的完備,成為台灣農業重鎮之一;而靠海的環境和便捷的交通也為嘉義的漁業提供了天然的加持;東側的阿里山曾經是盛極一時的林業基地,由於時代變遷,今日更搖身一變成為風靡全球的觀光景點。

本趟記錄,讓我們試著用許森茂公民記者的「遠、中、近、特」四大相機技巧,從擁有百年歷史,產能曾為全臺三大糖廠之一的六腳鄉「蒜頭糖廠」開始吧!

運載歷史的糖廠小火車

活動的遠景,我們走進臺糖的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橘紅色的火車頭和似乎沒有盡頭的軌道,這是專門運送蔗糖的小火車;由導覽員的口中得知,小火車軌道寬度為國際標準的一半,因此又稱做「五分車」。

「嘟嗚─」列車緩緩的出發了,站在昔日運載甘蔗車廂上,我們看見昔日的防空洞;「戈噔─」,我們越過了全臺最長的平交道,兩側傾頹的紅磚樓是往日的守衛塔;「戈噔─」,眼前是一望無際青青似海的甘蔗田,田邊裝載台依然健在;「戈噔─」,我們到了鐵道的末端,列車緩慢把速度放下;「隆隆…」,另一頭的引擎發動,將我們帶往原來方向回到廠區。

廠區高聳的煙囪是搶眼地標,建築爬滿歲月足跡,密布的植物一如翠綠的城,順著管道間灑落下來的陽光,彷彿可以窺探出過去輝煌的生產規模,這裡曾經是全台灣產量排名第三大的糖廠,民國90年因為納莉颱風淹水,導致生產裝備損壞而中止製糖業務。

在偌大廠區之中,帶著甜味的風吹過了近百年歲月,吹乾了蔗農的腳印和糖廠員工汗水。以往,大家對於台灣製糖歷史的印象僅止於台糖冰棒和滾滾黃土蔗田,此次蒜頭糖廠之行讓我們得以一窺盛極一時之嘉義糖業風華。


台糖老宿舍變身新港客廳

揮別了六腳,午間我們向北前進,活動帶到新港的中景「新港客廳」,一邊用餐的同時,一邊聽著客廳的主人─新港文教基金會的陳錦煌醫師,為我們敘述新港的地方議題以及他們的努力過程

全國第一座的「鐵路公園」座落在新港社區,讓沒入荒草的五分車鐵道,以不同的面貌重現在民眾生活中。而為了保存鐵路公園對面的台糖老宿舍,新港文教基金會與鄉公所合作,保留並活化老舊的日式建築,打造「新港客廳」乘為販賣美食與溫暖、招待遠方客人的好所在。

新港文教基金會對於地方的社區關懷及文藝推廣,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新港客廳與新港農會的舊倉庫都是新港文教基金會相當成功的社區營造案例;並且長期在地培養青年志工。
「從小扎根,小孩就不會變壞」,建立親子同樂共同服務的環境,對地方的公共事務有很大推力。

公民記者力量凝聚地方共識

曾獲PeoPo公民新聞獎的公民記者許森茂先生,與我們談論起關於公民記者這個志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以及嘉義地方上的小故事。作為一名公民記者,相機就像是軍人的槍,談話中他分享了相機的使用技巧-「遠、中、近、特」,而最後的特寫,往往就是要把景色組織起來,發覺其中的焦點。這一點也與青年團所主張的地方活動一樣,要從多方面的議題開始,找出青年朋友關心、並且願意投入經營的重要在地議題。

一個地區的發展方向,應該由在地居民來決定,凝聚了在地共識,更能有共同情感來推動地方產業。但是,每個地區的民眾年齡層及資訊落差如此不同,要如何做才能符合各個族群的需求與共識呢?

透過許記者的分享,我們深思首先可以從遠景著手。許多幾經失傳、只剩下年紀較長的長輩經歷過的傳統文化,用「口述歷史」的方法,可以去了解、紀錄這些經驗。

接著是中景,尋覓一處大家可以聚會、討論的共同據點,鼓勵並培訓青年朋友參與公共事務,讓青年成為公民記者,去採訪這些傳統文化,也促進世代間的連結。當越來越多人一起參與,社區共識就能夠慢慢形成,也能夠產出一個個的社區故事、圖像。

最後,我們就可以把這些產出推廣,讓社會大眾看到,將地方特色宣傳成為公眾知道的資訊。

全世界唯一供奉桌面上的虎爺

從公民記者的議題回到現實,我們走出客廳、向左探頭,視線穿過重重人浪。視角帶到赤紅的瓦磚下與雕琢精細的龍柱前,傳來鼎沸人聲與陣陣炮鳴,渾厚金石樂音之上,「奉天宮」三個金色大字在宮頂向我們招手。

新港奉天宮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是台灣著名的媽祖廟,奉祀媽祖至今近兩百年。除了形制特別寬大,基地特別寬敞,最特別之處,在於新港奉天宮是全臺唯一、也是世界唯一將「虎爺」供奉於桌上的廟宇。

由於這個獨特的信仰習俗,嘉義還有一群信仰虎爺公的經商人士以此為名,成立了虎爺會行善團,幫忙弱勢的人及團體,在物質上提供協助,在精神上提升生命尊嚴,期望補足政府社福機構在社會角落上的鞭長莫及之處。

這次的「嘉義哩賀x新港客廳」遊訪活動,讓我們觀察到許多嘉義的地方特寫。親自深入嘉義欣賞當地風采,也洞察到高齡化與人口外移問題的後果與嚴重性。然而,文化與歷史的風采再綺麗,若是無法重新賦予它生命,任憑其孤寒凋零,也許有一天,我們就再也無法帶給後人如此獨特的美。

如何讓人與土地連結,讓青年回到家鄉,將動力帶回來,以深厚的情感扎根在地方,是嘉義地區的年輕人目前亟需思考的方向,也是最重要的目標。


Tags :
分享至 Google Plus 分享至 Line 友善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