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三十歲的劉醇遠,一年前,還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規劃黃色小鴨到埤塘、眷村文化節等大型活動。如今,他卻是「桃園藝文陣線」創立者,回家從零開始打拚,只因他相信,藝術工作者,有責任為眾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圖片出處:https://goo.gl/KmXPqw)
「桃園可說是藝文沙漠,」劉醇遠從台大戲劇系畢業後回桃園就業,卻發現藝術相關工作機會少之又少,眼看只能賣保險或房地產,他先到桃園市文化局擔任約雇,一邊準備考公務員,以符合父母對穩定工作的期待。
去年的三一八學運,讓計劃趕不上變化。
當時剛離職準備考試的劉醇遠,北上參與學運,在大雨滂沱的青島東路上,他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正狼狽地蹲在騎樓下躲雨。這是大他兩屆的戲劇系學長徐宏愷,同樣也是桃園人,他們從學運聊到工作、生活,以及想回家鄉打拚的衝動。
三一八學運
雨中的創業火炬
這樣的氣氛下,要不熱血很難。在劉醇遠的鼓勵之下,徐宏愷決定讓他領導的「A劇團」回桃園立案,兩人的奇妙旅程就此展開。
徐宏愷說,談到藝文,桃園人的印象不外乎是中壢藝術館與中正藝文特區,卻缺乏小型表演場地。
許多人更覺得「藝術是有錢人的事,離我很遙遠。」因此許多桃園藝文人才只能在台北、台南等地求職,回不了家。
學運讓他們回家打拚的鬥志高昂,希望讓四散在各地的文化人,在家鄉也能創造出想要的生活。「候鳥總有回家的本能,我想演戲給家鄉的人看,」徐宏愷說。
去年五月,劉醇遠成立「桃園藝文陣線」臉書社團,開始定期見面討論。他們的目標愈來愈明確,「回桃看」藝術節就這樣誕生了。
桃園藝文陣線,一開始就決定不向公部門申請補助,一來是核銷程序繁瑣,二來是希望讓公部門看到,桃園年輕人希望創造怎樣的藝術節。
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在今年三月四日至二十九日登場。
他們選定距市中心火車站十分鐘腳程、近兩百年歷史的新民老街,原本是熱鬧市場,卻因為市區重心轉移而沒落。希望提醒大家,文化可以長在身邊不起眼的角落。
數十位年輕藝術家的二十多件裝置藝術、攝影、插畫等創作,散布在老街巷弄間、工作站與咖啡館,邀請民眾走進這些熟悉的角落。
最讓徐宏愷印象深刻的,是老街上的現代舞。曾在愛丁堡藝穗節演出的編舞家簡紫婷,在短短二六五公尺的老街上,邀請觀眾在手上綁氣球,跟著音樂舞動,從頭跳到尾。第一場演出只有五十多名觀眾,但第二場來了近兩百人,老街擠得水泄不通。
這對表演者和當地居民來說,都是全新體驗。A劇團甚至突發奇想,把A cappella(無伴奏合唱)搬到電子花車上在廟口演唱,沒想到觀眾非常捧場,反應熱烈,激起在劇場中看不到的化學變化。
他們一開始還很怕沒人來看表演,擔心到胃絞痛。但後來發現,只要用心,民眾自然會以行動支持。
另一個表演團體,卡米地喜劇俱樂部五場售票演出場場爆滿;老街上的現代舞,也讓阿伯豎起大拇指。
用自己的方式回饋桃園
「讓我們最有成就感的是,不用黃色小鴨跟氣球拱門,也可以辦出讓大家很開心的藝術節,」劉醇遠驕傲地說。
觀眾迴響熱烈:「下個月還有嗎?」、「會一直辦嗎?」、「為什麼以前都沒有?」讓他們驚覺,桃園並不真是藝文沙漠,只是之前沒人看到需求。
鄉親的聲音,他們聽到了。劉醇遠等人不僅如火如荼地規劃下屆藝術節,還租下中壢透天厝,要走進社區、長期經營。
桃園藝文陣線最大的挑戰,是經費。為了為期一個月的藝術節,劉醇遠與徐宏愷用flyingV募資平台,兩個月內募到四十五萬元,用在燈光音響器材租借,也支付創作者酬勞。未來的目標是不靠募款,而要建立起付費觀眾群。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天下雜誌第574期,未經同意請勿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