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觀點】 干擾議事運作,糟蹋立法院,民進黨才是祖師爺! 黎家維
立法院臨時會,朝野針對黨產處理條例與國營事業預算案,展開表決大戰,在議事人員過勞倒地後,立法院長蘇嘉全向媒體表示:議事抗爭要合理,如果超越界線,就是在糟蹋立法院。他也說相信過去這兩天,會給人民一些思考,也希望政黨能夠好好的想一下,什麼才叫合理的議事抗爭。「這兩三天,是誰在糟蹋立院,人民看得很清楚。」
體制外杯葛,民進黨才是專家
議事抗爭要合理,這話從民進黨籍的院長口中講出來,還真是有點新鮮。要說到干擾議事運作,民進黨才是祖師爺!國民黨用合法議事程序杯葛,充其量也只能說有樣學樣,相同步數,民進黨也不是沒有用過。但是談到體制外的杯葛,國黨則遠遠不如民進黨。以下僅列舉數案,幫助大家重拾記憶。
2012年因為反對美牛開放,民進黨立院黨團進行5天4夜120小時全體總動員,霸佔主席台,阻擋《食管法》的修法。2013年因核四爭議與公投問題杯葛議事,並要求讓《核四公民投票特別條例》逕付二讀,6度杯葛江宜樺到立法院報告。2013年102月15日還發動倒閣,但並未成功。
2010年7月8日,立法院召開臨時會審ECFA及配套法案,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黃偉哲隨手拔起計時器朝著主席台丟去,砸中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吳育昇,導致吳育昇委員額頭逢了8針,另外國民黨籍立法委員謝國樑,則是被多名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抓傷,咬傷手臂。2010年1月12日,民進黨反對升格直轄市之原鄉鎮市長直接轉任區長,杯葛《地方制度法》修正案,而與國民黨立委大打群架。
2007年5月8日,民進黨立委反對《中央選舉委員會組織法》草案修法,為阻擋草案二讀,搶佔主席台,杯葛議事,與國民黨立委爆發激烈肢體衝突,藍綠多人受傷掛綵,立委打架的鏡頭也再度上了國際媒體。2007年1月19日,民進黨蔡啟芳委員為阻擋同案,將王院長進入議長的大門用機車大鎖鎖死。
此外,如兩岸服貿條例、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等,也都在民進黨不斷杯葛的情況下,無疾而終,其他杯葛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其中服貿協議審查更引爆太陽花學運,讓立法院被佔領月餘而無法正常開會。
只許州官放火的雙重標準
如果民進黨這些脫序行為是合理的,那國民黨基於議事規則的合法杯葛又豈能被認為不合理?如果國民黨透過體制內的程序或手段來行使職權或是杯葛議事,被認為是在糟蹋立法院,那過去民進黨的行為又該如何評價?「合理」與否,到底誰說了算?這不是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讓百姓點燈」?
事實上,蘇嘉全在擔任國大代表的時候,不僅在議場叫罵,甚至因違反議事規而遭驅逐。昔日火爆派的蘇嘉全如今當上立法院長,好像突然從良,竟說出議事抗爭要合理。蘇嘉全在議事杯葛這方面絕對比國民黨的委員更為資深。當他直指某些政黨糟蹋立法院時,最必須反躬自省的不是別人,而應該是他自己。
說實在,依照蘇院長的邏輯,民進黨絕對是不合理議事杯葛的祖師爺,更是糟蹋立法院多年的元凶。如今國民黨首次淪為立法院少數黨,其議事杯葛手段也不過只限於依照議事規則而賦予的合法權力,阻饒議事的方式,比起霸占主席台,反鎖議長通道,讓會議停擺無法召開的種種體制外招術,實在是很客氣了。
我們可以回顧過去民進黨及現在時代力量成員如何批評馬政府時代的行政立法院運作,主要論點在於總統將手伸進國會,干涉國會自主;國民黨立委只遵從黨意,而沒有民意;立法過程黑箱不透明。再拿來檢視一下這次臨時會一黨獨大且身為國會多數的民進黨表現,總統有沒有伸手進入國會?政黨或黨意有沒有指導拘束黨籍立委的投票意向?國會議長真有秉公主持會議,還是只配合黨意而不惜累垮院內議事與相關行政人員?民意真的認為黨產處理條例或是國營事業預算有急迫性,而必須在臨時會中限期通過?反觀勞工更關心的「一例一休」卻排在這些案子後面當作陪襯?過去被批評為黑箱,被時代力量不齒的協商機制,最後竟成為化解表決大戰的關鍵?究竟是現在的執政黨也沉淪了?還是過去的批評太過於嚴苛而昧於現實?
回到立法院議事運作面而言,立法過程固然是個多數決的戰場,但是國會多數仍必須尊重少數的意見,不能仗著人多,隨心所欲。黨團協商制度是個典型保障少數杯葛的合法途徑,透過協商機制,國會少數有較大表達意見的空間。但是一旦把少數合法杯葛的大門關掉,國會少數只能尋求其他體制內或體制外的方法,堅持自己的立場。這次表決大戰之所以爆發,起因在於國民兩黨在黨產處理條例上失去基本互信的基礎,民進黨立委比起過去席次更多的國民黨更為強勢,更敢於展現多數的優勢,協商機制起不了實質作用而停擺,少數的國民黨於是回歸議事規則,一切依規定辦理,藉此警告多數黨,如果你過於強勢運用多數,我就用合法的方式讓立法過程減速。最後國會效能不彰,較大的責任必然又會落在多數黨的身上。過去八年國民黨空有國會多數卻難以主導立法議程,不管誰造成的,選民最後還是會把帳算在多數黨頭上,就是最好的例證。
當然我並不贊成議案可以透過協商制度而無限期延宕,但是爭議性的法案還是必須盡量協商尋求共識,最後不得已才交付表決,這也是《職權行使法》設定協商冷卻期一個月的真正意義。只是多數黨不宜在積極尋求共識之前就擺出強勢不妥協的態度,在冷卻期中不積極去尋求共識,協商期滿就想強勢表決,這當然會引爆在野的反彈。民進黨長期位居立法院少數,對於多數強勢態度的厭惡,應更能感同身受。如果民進黨過去對國民黨強勢表決極為不滿,蔡主席甚至自許要當最會溝通的政府,但現在角色互換後卻變本加厲,更強勢展現多數意志,前後立場矛盾翻轉,只會讓人感到又多了另一個髮夾彎。
國會議長未能積極化解議事障礙,護航貫徹黨意,中立神話徹底幻滅
最後必須談談議長的角色。議長的主要責任,在於維持議事運作之順暢,對於任何阻礙議事進行的因素,必須設法排除。蘇院長此次表示為了維持中立角色,必須處理各黨的提案,但是當在野合法提出爆量提案試圖拖延立法進度時,議長當然必須設法召集各黨協商,排除議事可能的受阻。但蘇院長對於火車即將對撞的情況,不僅無積極化解,反放任同黨籍的不斷電表決提案,讓情勢惡化,就這方面,蘇院長實在有愧議長的角色。更嚴重的是,各界會認為標榜國會中立的議長,是在護航並貫徹民進黨中央對於黨產處理草案必須盡速通過的意志,加上近日媒體更盛傳蘇系仍插足民進黨中央人事布局,所謂議長中立,終究只是美麗空話。
壓的越重,反彈越大,多數黨越強勢運用多數優勢,只會激起少數更激烈的反彈。而議長角色一旦偏頗,就更難站在一定高度,公允處理議事,調解紛爭。國民黨就算不效法民進黨的非法杯葛手段,光是臨時會的合法議事程序,也足以讓立法院吃不消,雖不至於停擺,但可能只能維持低度運作。如今朝野互信破產,國會議長有責任讓黨團協商機制發揮正面功能,積極化解干擾議事的可能障礙。如果繼續護航多數,貫徹黨意,讓朝野政黨互信繼續低盪,未來表決大戰恐怕只會更多。而國會多數且一黨獨大的民進黨,如果繼續以強勢態度來貫徹多數意志,不願意尊重少數並與之協商尋求共識,那麼,這次臨時會的震撼教育,將只是個開始。
(本文刊登於105.07.31風傳媒 觀點投書)
*以上內容僅代表各媒體、作者觀點
*原文出處: http://www.npf.org.tw/1/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