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東協國家經貿、投資往來早已行之有年,80至90年代間,我國曾經是東協部分國家最大的外資國,投資規模數一數二。政府也曾推行過數波南向政策,從1994年的「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工作綱領」,1998年的「加強推動東南亞經貿行動方案具體措施」,到現今尚在草擬階段的「新南向政策」。90年代的南向政策,討論的區域是指澳紐和東協。目前的新南向政策,根據外交部的說法,涵蓋的區域範圍是指東協和南亞的六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2014越南排華暴動。)
台灣與東協國家經貿、投資往來早已行之有年,80至90年代間,我國曾經是東協部分國家最大的外資國,投資規模數一數二。政府也曾推行過數波南向政策,從1994年的「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工作綱領」,1998年的「加強推動東南亞經貿行動方案具體措施」,到現今尚在草擬階段的「新南向政策」。90年代的南向政策,討論的區域是指澳紐和東協。目前的新南向政策,根據外交部的說法,涵蓋的區域範圍是指東協和南亞的六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南亞和東協是兩個差異非常大的地區,台灣在兩個地區的勢力完全不同,我國在東南亞發展情況良好,但在南亞許多國家對大陸十分友好,台灣要進入則十分困難。對於這兩個不同的地區,應秉持不同的思維、角度來經營。現行的「新南向政策」,許多人在討論的時候,用的是一個總體的概念思考,但兩個如此迴異的區域,政府在政策擬定時,應要分開考慮。
東南亞地區的產業結構已經改變,90年代東南亞國家(新加坡除外)皆是屬於勞力密集國家,現在這些國家工業發展都有一定基礎,國家的產業結構已經發生轉變,所以必須和過去有所比較、差異,發展策略的擬定才有意義。過去推動南向政策時,台灣在當地的政經地位不輸給大陸,和韓國、日本可以分庭抗禮,現今每況愈下,在投資、貿易上都輸給上述國家,並且持續衰退。在1990台灣政經實力充沛之時,推動南向政策就諸多阻礙,現今的新南向政策,如何突破既往的成效,這是一定要釐清的要點。
過去台灣引進多國外勞,越南、柬埔寨和菲律賓來我國工作過的勞工,外籍勞工在台灣的消費習慣也很容易帶回當地。舉例來說,這個現象造就台灣的便利商店系統,很容易在當地發展。可以加強考量有那些產業,也擁有這樣的利基,以此做為發展的切入點。
根據世界各國目前消費模式的趨勢,電子商務占台灣零售總額高達17%、中國大陸12%、美國10%,都遠高於東協國家目前的4%,東協國家的電子商務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政府應該協助廠商併購相關網站,打入物流市場,藉由服務業進入該國,以此做為突破點,帶動台灣產品進入當地,提高台灣品牌在當地的滲透率。
近年大陸地區投資環境的改變,造就最近一波的台商出走大陸,往東南亞發展,商人本身對於那些地區可以獲利,有敏銳的洞察力,自然會往能賺錢的地方走,政府應該著重如何保護台商,像制定投資保障協議,保障在當地發展的台商。雖然台灣和東協諸國已簽訂許多保障協議,但簽訂年代久遠和現代時空背景已有差異,過去投資保障協議的架構,已經無法有效的保障台商,必須加速重新擬定新的投資保障協議。
降低我國和東協、南亞國家地區的關稅也是政府的首要工作。目前我國的自由貿易協定覆蓋率不到百分之十,韓國的自由貿易協定覆蓋率為百分之八十三。我們應該把資源投入在加入自由貿易協定,現階段可以著重於兩岸ECFA貨貿地簽訂,並且利用貨貿來連結RCEP,必定能產生一定的助力。TPP和RCEP台灣要加入都十分困難,但不能因為困難就放棄加入。TPP由美國主導,RCEP由東協主導,東協國家同時也夾在中國大陸和美國之間,由於靈活的政治手腕,東協國家在經貿、投資上,反而是多邊收穫,台灣應該學習東協國家的靈活度,妥善利用談判籌碼。
東協和南亞的市場固然重要,但發展新南向之餘,絕對不可以忽略中國大陸,「新南向政策」不應為西進的替代品,要更用心穩固兩岸市場。對於「新南向政策」,我們大家都期待可以成功,沒人希望「新南向政策」失敗,失敗必然對我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2016年8月10日中央網路報)
*原文出處: http://www.npf.org.tw/1/16056
*以上內容僅代表各媒體、作者觀點
*若連結移除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