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電子資訊業以中間零組件、材料的效率生產製造為主,成為全球電子資訊業供應鏈不可或缺的環節,在國際間占有一席之地。但其代工,成本降低的商業模式,缺乏品牌與通路,利潤微薄,也使得台灣近年來飽受大陸紅色供應鏈的威脅,和東南亞國家的挑戰,也是民眾陷入低薪困境的原因之一。正當電子資訊業努力創新、提高附加價值,尋求升級轉型之際,醫療產業卻亦步亦趨地步入低價、成本競爭的夢魘。醫療人才的出走海外,或由重症轉至美容,或醫事人員的長期加班等,也代表著產業出了問題。
目前健保財務雖然收入大於支出,但主要原因在於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增加,以及政府在健保財務的負擔加重所致。而壓低健保支出的態勢則沒有改變,逐年砍藥價的情形不斷上演。在多數醫院仍以全民健保為主要營收來源的前提下,醫療產業已在全民健保的總額管制下,變為成本降低(cost down)行業,不斷精簡人事成本,靠管理效率維繫微薄利潤,簡直成為電子資訊業的翻版,缺乏價格主導權,只能拚命壓縮成本。在一切cost down的情況下,以本國學名藥、醫療器材替代國外原廠藥品、醫材,醫事人員薪水凍漲的情況將層出不窮(即使調高醫院診察費用,但總額控制下,也有排擠效果),不但不利產業的創新,而且壓低成本、薪水之下,醫院、醫藥品質下滑,醫事人員在薪水漲幅有限,加上國內病人權利高漲、醫療糾紛頻傳之際,未來幾年後將面臨外移的困境。
過去,台灣的醫師薪水比大陸高,大陸醫療環境也差,對台灣醫事人員的吸引力不高,但這幾年來,大陸醫療改革加速,在「低水平,廣覆蓋」的政策下,醫保覆蓋率超過90%。雖然仍有醫療覆蓋率不均,照護質量不足,徹夜排隊等醫師等缺失,但不容否認的,其醫療水準正逐步上升,和台灣的水平更趨拉近。而且大陸已有能力提供二、三倍薪水網羅台灣的醫師,加上台灣的醫療環境惡化,大陸未來有可能開放診所,對醫事人力需求更加殷切,醫療人員輸出恐怕很難避免。其次,連一向被醫療健保龐大支出困擾,致未保險或低度保險人口近三、四千萬人的美國,近年來在歐巴馬健保(Obama care)的改革下,健保覆蓋率大幅提高,創新醫療改革的價值導向支付制度(VBP),以人口為基礎的健康管理(PHH)等均大有可觀。
因此,全民健保光靠附加保費費率調升及政府責任加重並非長遠之計,大力改革已是箭在弦上,包括保大病不保小病,提升醫護人員薪資及提升急診醫療部分負擔與加強分級負責,鼓勵醫院開拓非健保財源,尤其是開放國際醫療降低醫院對健保的依賴。
新加坡在2000年時,健保也面臨財務壓力,但在發展國際醫療後,到了2008年時也紓緩了其財務的困境。因此,政府補助、協助在海外設立展示中心、轉介據點、轉介國外主要目標市場的病患來台進行國際醫療,使國際醫療更能發揮效益。
同時,開放醫療專區,透過法規鬆綁、產業群聚的塑造及關聯產業的引進,打造新的藍海。尤其是台灣的人口老化已迫在眉睫,但缺乏資金導入下,安養機構面臨地方化、破碎化,缺乏高水準的設備及商業模式,人才亦不願投入,陷入惡性循環,釜底抽薪之道,唯有適度產業化,引進保險基金投入長照事業,在資金完備下,有利精進商業模式,提升各類高階人力的需求,台灣的醫療人員、管理人員在取得合理報酬下,才有留在台灣打拼的動力。
另一方面,醫療糾紛、醫療加班時間過長,也使得醫師由內外婦幼、急診五大科移往美容、健檢領域發展,不利台灣醫療水準的提升。因此,醫療糾紛的標準作業程序(SOP)、正常處理程序,讓醫師病人均有合理的保障下,台灣醫事人員有前程規劃,才不會一味投入醫美產業,造成人力資源的流失及浪費。
全民健保一向是台灣的驕傲,也是各國爭先借鏡的標竿,醫療產業更匯集了台灣第一流的人才,但產業卻陷入成本降低的窘境。在cost down的思維下,創新不足,對健保的依賴愈加嚴重。而且面臨問題卻諱疾忌醫,拖延改革的結果,將繼電子資訊業後,塑造另一個微利、低薪的醫療產業,屆時人才流失、醫院品質下降,病人必須自費加保的夢魘將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斷浮現。
(2016年08月07日工商時報)